(中国经济网 郭晓伟)上市之后,康恩贝就频频上演收购大戏。也正是在董事长胡季强这种思路的指导下,康恩贝不断做大。
2014年,康恩贝用9.95亿元从朱麟手中买来贵州拜特51%股权时,董秘杨俊德公开表示,“医药行业的并购重组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公司未来仍将收购与主业相关的医药类公司。
当年年底,康恩贝把珍诚医药30.81%的股权揽入怀中。紧接着,2015年,康恩贝再次买入贵州拜特剩余股权,实现了对后者全资控股。
一系列外延式收购,并没有提高康恩贝的盈利能力。为你提供康恩贝业绩下滑 胡季强外延式收购欲做大蛋糕信息的行业动态。年报显示,2015年,康恩贝实现净利4.4亿,同比下滑20.34%;今年上半年,康恩贝净利3.07亿,同比下滑30.2%。
撒出去大把钞票,换来增收不增利的结局。因此,有媒体开始关注康恩贝的外延式收购战略。
《证券市场周刊》在报道中指出,对比上半年分子公司盈利水平和公司数据发现,收购来的公司已经成为康恩贝的营收主力;另外,部分收购而来的标的资产也难言优质。因此,报道认为,康恩贝严重依赖外延式收购,内生增长乏力。
随后,针对报道,康恩贝方面一一做出了回应。在公告中,康恩贝方面也坦承,由于公司营销队伍建设进度不理想,部分重点品种如前列康、珍视明等营销模式、瓶颈未能有效突破等原因,导致公司内生增长不理想。
康恩贝如何扭转这种局面?依然把赌注下到“外来和尚”身上么?对此,中国经济网记者联系到康恩贝董秘杨俊德,对方表示,以公司公告回应内容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