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一万元提车”的广告在各种汽车金融微信群疯狂转发。在广告中,商家打着团购的旗号,号称“投资一万块钱,再推荐两个人,就可以把车开回家。”此广告一出,就在业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关于汽车传销以及金融风控的话题再次引起人们的热议。欢迎查看传销渗入 “汽车团购” 金融风控警钟长鸣的最新信息。
“一万元提车”是馅饼,还是陷阱?
据了解,山东圣锋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圣锋汽车”)是本次广告宣传的主导商家。在其发布的广告宣传中,号称一万元提车是全新的“汽车团购销售模式”:消费者只需要给公司交订车款一万元,再两个朋友也各交一万元订车款,就可以申请提车了,30%首付款、上牌费、购置费、保险全部由圣锋汽车垫付。另外还有市场提成奖励。
“圣锋汽车的这种销售模式是典型的一推二模式。说白了,就是一家从事汽车相关的公司,打着所谓的团购幌子,以传销的手法在非法集资。首先,汽车和相关产品的销售,不能采取多层次分销;其次,这个所谓团购计划,就是传销的奖金制度的改版。”某汽车融资租赁公司运营部主管卢先生评价道。
中国汽车金融实验室研究员从圣锋汽车官网获悉,该公司目前产品销售网络已涵盖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并已在浙江、天津、内蒙古、赤峰等10省市设有团队负责人。从7月至今,已以“一万元提车”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售出700多台车。
可惜,这些数据并没有从圣锋汽车的工作人员口中得到证实。中国汽车金融实验室研究员在向圣锋集团维恩团队创始人张先生求证时,其对目前已成功提车人数三缄其口,只是一再表示“目前团队创立没多久,还没那么规范。至于有多少人成功提车了,我只能告诉你很多很多。”在中国汽车金融实验室研究员提出“这种靠拉人头赚钱,不就是传销”的质疑时,张先生则一口咬定这种模式是直销模式。
不过,在中国汽车金融实验室研究员采访以及汽车金融专业微信群中,大家都将其定性为传销,很多人士表示:“以汽车销售的名义,打着团购汽车的幌子,用传销的手法发展下线,涉嫌非法集资,搅乱正常的市场秩序。”更多业内人士感叹,“这么明显的传销手法,竟然也敢明目张胆打广告。”
汽车传销早有发生
不过,这种模式并非圣锋汽车首创。
早在2012年5月份,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工商部门曾查处一起涉嫌汽车传销案件。在此案件中,组织者或经营者通过组建“庞大帝豪俱乐部”发展会员,每个会员再发展其他的会员加入,每人交纳2.2万元费用,只要满15人,就可获得一辆某品牌轿车或8万元的现金报酬,而上线每发展一个获得车或8万元现金报酬的会员,还可以得到额外的现金奖励。
2013年1月份,山东省德州市也有拼人“购车”的案例发生。当时广告宣称花不到3万元就能买到市场价为8万多的别克凯越:一个人交29800元,再发展6个人,这6个人每人也交29800元,然后自己就能提到新车,其他6个人想提车也得各自发展6个人。
2014年10月份,有网友爆料,贵远国际在河南洛阳主办的车展上宣称:交2000元订金后,就可以将价值28万元的电动汽车开回家。如果推荐朋友来买车,一辆车还可以提成3万元,推荐3个朋友买电动汽车,自己就能免费开回一辆。贵远国际的此行为被洛阳市工商局认定为涉嫌传销。
2015年6月,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公安局东胜区分局经侦大队接到某能源汽车集团全体职工报案,称该公司人员涉嫌传销活动。据悉,从2014年3月份开始,该公司个别员工以某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为名,谎称该公司有国家扶持的高科技项目,已经与几家磁动力新能源汽车厂家完成销售兑接,只要交纳2303元订车款,就可以成为乡级代理从而销售这些高科技新能源汽车,且销售出一辆车可以获得售车款10%的利润提成,并按照公司出台的汽车销售奖励方案发展九名下线,如果下线销售出去车,自己也可以获得相应的提成,以此鼓动这些代理发展下线晋升层级(乡、县、市、省逐级递升),交纳订车款。随后,东胜区人民检察院已对部分涉案人员批准逮捕。
第三方组织的骗贷是最大风险
“以上各种销售模式,无论是他们自称为直销、团购,还是被外界定性为传销,其实参与者都不是真正的汽车购买者,或者说他们对汽车的需求并不明确,而是想通过购车这个过程去获利。而这就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很多人就会被套进去。如果一旦涉及贷款购车,如上面广告所讲的‘消费者只需要给公司交订车款一万元,再两个朋友也各交一万元订车款,就可以申请提车了,30%首付款、上牌费、购置费、保险全部由发起公司垫付。’那么巨大的金融风险也就来了。”资深汽车金融人士郭先生说道。
作为汽车金融机构资产管理部负责人,郭先生在风险控制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据他分析,目前,以第三方组织形式进行的欺诈是汽车消费信贷行业公认的最大风险。第三方组织往往通过对金融机构的相关流程和模式进行研究,找出漏洞,然后组织多个所谓的“借款人”,通过经销店,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
“第三方组织在获得批准、取得车辆后,贷款车辆即被中介控制用于其他用途,或被变卖,或用于租赁,或用于继续申请大额度信用卡进行套现等等。这类欺诈客户一旦发生逾期,由于车辆不在‘借款人’手中,且申请资料多为伪造,导致金融机构难以收车、追偿,造成违约乃至不良概率极高。”郭先生道。
一位不愿透露真实姓名的资深汽车金融人士也坦言:“目前,我国汽车金融市场仍由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和汽车厂商财务公司占主导地位。但随着融资租赁公司、互联网金融平台等机构广泛介入汽车金融,加之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第三方支付机构等越来越多地充当贷款中介,一些小公司为了争夺地盘,不断降低贷款门槛,于是,一些不法分子又开始抬头,趁机诈骗来了。因此,一些在风控上没有严把关的企业不良率也开始上升。”
在某汽车租赁公司,我们就看到了一起今年被该公司发现的疑似组织性欺诈案例。据了解,该公司8、9月份共收到来自同一家经销店的3批次6个人的购车融租申请,其中,8月11日第一次申请的时候有条件通过了;到8月15日第二批的时候被拒绝了;9月7日,又收到4个人的购车申请,这一次,被全部拒绝。
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分析,他们是从以下几点判断出对方有欺诈行为的:一、此6人属同一工作单位,租赁顾问、销售顾问都是同一人;二、申请时间高度集中;三、收入证明与工资流水所属公司不相符;四、在审核时,多名申请人对其购车业务的具体细节非常不清楚,甚至连4S店的名称、地址、车贷信息等基本情况都说不清楚。
据了解,第三方组织更倾向于找一些文化素质较低、防范意识较差、经济实力一般甚至于很差,但并无不良征信记录的外省人士;且更集中于申请市场接受度高、流动性较强的热销车型。
另外还有一种令汽车金融机构最为担心的欺诈:经销商组织欺诈。部分不良经销商在出现现金流压力、库存压力或业绩压力时,便会开始动造假的心思。这些经销商会通过一车多贷、甲贷乙用、虚报车价、冒名顶替或全部造假等方式,通过欺诈骗取流动资金,或为消除库存,或为获取利差收入。
“混战”下的风控
面对日益抬头的恶意欺诈,做好风控更是成为汽车金融机构的第一要务。
先锋太盟融资租赁有限公司CEO韩勇坦言:“风控是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个难题,现在市场上确实缺少风控人才。”据悉,他们公司的风控部门每周都要开会,发现问题或者总结经验,一旦发现苗头,立即通知其他部门,终止流程,以最快速度挽回损失。
他认为,车贷与房贷不同,风控的前端部门不仅需要金融知识,还要懂车。如果不懂车,分分钟也会有风险。据他介绍,他们公司也曾经发现过一些客户以低配车充当高配车的骗贷行为。因为发现及时,挽回了不必要的损失。
反欺诈,主要靠的还是一定的数据积累和丰富的专业经验。首先,要提高审批人员的核实技巧,并对借款人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和信审,从根源上降低风险;其次,对于欺诈高发区域,要严密监控;再次,充分利用GPS进行事后防范。
在谈及前端风控经验时,韩勇便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申请人如果真的想骗你,那么他会先把谎话编好,但如果第一个电话是打给联系人的,那么,关于申请人的工作、收入、购车需求等情况就会更真实一些。”
针对经销商欺诈,韩勇就表示:“选择合作伙伴很重要,无论是4S店,还是SP,都要选择优质的、有诚信的。”
而某汽车金融公司主管则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防范4S店的员工或者SP的员工,因为这些欺诈一般并不是SP公司和4S店的意愿,更多的是店里个别不良员工出于提高销售额、谋取不正当收入或其他目的,与一些第三方组织或者公司联手进行的欺诈。”
中国汽车金融实验室研究员在走访中还发现,一些汽车金融公司为了防范经销商的欺诈行为,便通过一些制约措施“绑定”经销商。如,一方面鼓励经销商积极参与反欺诈,构筑第一道防线;另一方面,明确处罚措施,一旦经销商出现了组织性欺诈,立即兑现相关责任,由店端承担连带责任。若欺诈案高发,则立即停止对该经销商的库存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