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按传统的三分法将养生境界分作三重:却病、益寿、成道。却病在于消除疾病产生的内 因、外因、不内外因。益寿方法虽多,也不外从精、气、神上用功夫:虚心实腹,使精气神饱满,气血 流畅。本文按养生诸术的特点作了简单的分类归纳。一切“可道可名”之术都不能超越生灭,唯与道合 真则亘古长存,内丹道是实现这种最高养生目标的途径,本文最后简单介绍了内丹修炼的原理与过程。
主题词:养生术、却病、益寿、内丹、道
当我们呱呱坠地时,我们就要面临这个世界的问题,虽然它充满生机,有春天与阳光,但是它也有死亡 ,有寒冬与黑暗。我相信从人类一诞生开始,就已经在关爱自身生命,虽然那时没有文字记载。随着人 类的发展,有关养生的理论、方法也越来越丰富。为了论述方便,我们按照中国传统的三分法——多阴 、阴阳相半、多阳,将养生的境界大致分作三重:
一消除病因,二益寿健身,三与道合真。
一、消除病因
生命在从一个受精卵分裂产生五脏六腑等众多组织器官后,各器官各司职能,它们相生相克,既互相促 进,也相互制约,当这种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又不能及时调整修复时,就会产生疾病。疾病产生的原因 ,传统医学认为不过三种: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1、内因
所谓内因,就是七情六欲损耗元神元气元精所致真气衰弱、气血淤滞、阴阳失衡等内在伤损。七情通常 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六欲指:一色欲,二形貌欲,三威仪姿态欲,四言语音声欲,五细 滑欲,六人想欲。这是大致的分类,人类的生理、心理状态更复杂些。本来人在婴儿时期精气神混然内 守,及至成人,情识渐开,有了自我意识,有了自身贪求,有了喜恶,精气神便向外驰耗散,不能守中 ;情欲又影响着脏腑的气血运行,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 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过分地情欲肯定也对脏腑产生过度的冲击,积则成害。所以《 老子》第十二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 令人行妨。”——向外追求,使人迷失了本性。《老子》第十章说:“载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 ,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能涤除情欲,精气神内守,专气致柔,象婴孩一样吗?即 使不能象神仙一样超越,能如《中庸》所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喜怒哀乐虽发但不过度也就不会伤身了。
2、外因
所谓外因,如:六——风、寒、暑、湿、燥、火;疠气——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毒病菌。消除致病的 外因,就要求根据四季变化、环境变化,作出相应地调节,要求有相应的防护意识和措施。春天防风、 夏防暑湿、秋燥、冬寒,各有相应的方法。丘处机祖师在《摄生消息论》中论述四季养生时就提到: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 与而勿夺,赏而勿罚,此养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肝木味酸,木能胜土,土属脾主甘。当 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
在特殊的职业、特殊的环境中,也需要特殊的防护。当七情内伤、真气不守、气血不畅、阴阳虚实失调 时,再遇到邪气,淤滞衰弱的脏器往往就会发生疾病。《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夫上 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如果能 真气内守、趋避适当,就不会感染疾病。
3、不内外因
不内外因,如:外伤、寄生虫等。它们触及身体,但又不在脏腑腠理,难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所以 称不内外因。
人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其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融为一体,社会状态中也有不和谐的“六”会伤害人 的生命,譬如战争。所以,全方位地关注人的健康,不只是医疗养生,还要关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4、治未病
当人生了病就要医治,于是产生了很多神奇的方法,产生了很多神医,但最好的方法、最神的医生是治 病于未然。《鹖冠子?世贤第十六》记述——
魏文侯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 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 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药,副肌肤间,而名出闻于诸侯。”
扁鹊告诉魏文侯:他的长兄医术最好,在病还未生时就治疗了,所以不出名;他的中兄在病萌芽时就医 好了,所以只在街坊间有名;他自己是在病大了,才用一些激烈的办法去治疗,反而名闻天下。这生动 地告诉我们真正懂得养生,就不要等生了病才想起要爱护生命。
道教历代都有很多名医,如:东晋葛洪、梁代陶弘景、唐代孙思邈、明代的赵宜真、清代的刘一明等等 。他们或者以精湛的医术救治世人,或者以医学巨著留存后世。道教更追求长生不死,强调性命兼修, 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和发展,使养生理论、养生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
二、益寿健身
道生天地人,在人即为精气神.一切养生方法都不出于此。万物有生有灭,养生方法也在发展变化,唯有 作为根本原则的道恒常不变。
我们知道不健康的原因是:内在精气神的消耗,导致气血淤滞不畅,导致脏器阴阳失调,加以外邪入侵 。因而保健的方法是:一方面要因环境、季节等外在因素变化而作好相应的防护;另一方面就是要虚心 实腹,使精气神饱满,气血流畅。由此产生的养生方法成千上万,但都不外从精、气、神上用功夫。
1、服食、辟谷、药膳
A、初修道者,不具备自身调节精气神的能力,又有很多亏伤,往往要通过服食药物达到补髓健脾强肾等 功用,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抱朴子卷十一 ? 仙 药 》:
“抱朴子曰:神农四经曰,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体生毛羽,行厨立至 。又曰,五芝及饵丹砂、玉札、曾青、雄黄、雌黄、云母、太乙禹馀粮,各可单服之,皆令人飞行长生 。又曰,中药养性,下药除病,能令毒虫不加,猛兽不犯,恶气不行,众妖并辟。”
道教所传的服食药方非常多,如茯苓散、轻身健行不老方、神仙去三尸方、八仙长寿丸方、人参固本丸 方、食菊花秘方、食枸杞叶秘方、食柏实秘方、神仙食云母方……服食的药物种类包含矿物质的、动植 物的,也不可胜数。
但是我们还应知道,古人在探索服食养生的过程中,也有因服食不当而伤身的情况,当然这也为我们留 下宝贵的经验,即使现代的科学实验,也往往都是在经历无数次失败后,才获得成功。服食养生要求我 们:要了解自身状态、要了解药物的性质、要有正确的食用方法。
B、辟谷,是指人在精气充实时,不饥不食,又名休粮。也有虽未达到自然辟谷,但通过服食药物丹丸实 现短期不食的,其作用在于使五脏六腑得到自然调节,使心神更加宁静、呼吸更加绵深。《史记?留侯世 家第二十五》记:张良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乃学辟谷导引轻身。当时汉高祖刚去世,吕后感张良 的德,让他一定吃一点东西。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中就有《却谷食气篇》,道教关于辟谷服食药方还 很多,如:文始先生绝谷方、云母长生断谷丸方、绝谷不饥方、服食松根法等。
C、除了修炼神仙的服食方法外,还有很多养生保健的药膳的方法,如:仙人饭方、骨髓养颜糕、莲米粥 方、天门冬酒方等等。
2、导引、按摩
《后汉书(卷112?列传72)华佗传》记述华佗对他的学生吴普说的一段话,基本讲明了导引养生的原理 和方法:
“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戸枢,终不 朽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要体,动诸闗节,以求难老。为你提供疯狂的老子养生养生的三重境界信息的行业动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 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猨,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 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着粉,身体轻便而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导引就是通过挽引肤体,使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战国时的《庄子?刻意第十五》中就提到:“吹呴呼吸 ,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后世导引也做 了很多发展,八段锦、易筋经等都是比较著名的导引方法,另外还如:补五脏导引势、王子乔八神导引 法、白云子导引法等等。
按摩也是通过擒拿皮肉以疏通筋脉,达到强身去疾的目的。道教中按摩养生的方法也很多,如:擦丹田 穴法、摩尾闾法、汉钟离鸣天鼓法、太上按摩法、除腰背痛法、除胸中痛法等。
太极拳也是导引,但同时还包含吐纳、存想的方法。其它的如:武当拳、八卦、形意等等也都是这样。 很多养生是方法都是精气神兼炼,故运用方法也不只一种,只是在描述时,为了方便,我们按其主要特 点作了分类。
3、吐纳、胎息
A、吐纳的方法就是通过调节呼吸过程中口型、发声、气流,吐故纳新,影响五脏气血运行,改善五脏功 能,兼能养神固精。著名的如:南北朝时梁代陶弘景祖师《养性延命录》中所传的吐纳六字诀,通过吐 纳“嘘——呵——呼——呬——吹——嘻”六字改善五脏和身体的状态。它在随后的隋代佛教天台宗高 僧智顗的《童蒙止观》、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高道胡愔的《黄庭内景五脏六腑 补泄图》、宋代邹朴庵的《太上玉轴六字气诀》、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校注?延年去病笺》以及形意拳 、八卦掌、太极拳、大雁功、马礼堂“养气功六字诀”等中都得到运用与发展。
修道者习练吐纳的起源很早,出土的五千多年前的陶罐上就有在吐纳的人像,《庄子?大家师第六》也讲 到真人的呼吸很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道教中关于吐纳的方法也非常多,如:十二时 工法、十二月服气法、三丰养气诀、三一服气法等,并不断发展完善,如唐代《幻真先生服元气诀》除 了继承六字诀外,还发展有进取诀、淘气诀、调气诀、咽气诀、行气诀、炼气诀、委气诀、闭气诀、布 气诀等;再如中一子将呼吸细化为长息法、静息法、深息法、实息法、调息法等。
B、胎息就是当内气充实、凝神定息,呼吸“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由粗而微、由微至无的状态,如胎 儿用脐带呼吸一般,这是吐纳法的深化。胎息已经不是简单地调呼吸了,是在调神至虚极静笃时才能实 现的。道教中有关胎息的著也极多,如:亢仓子胎息诀、天台道者胎息诀、中央黄老君胎息诀、陈希夷 胎息诀、赤松子胎息诀等等。
4、存想
《天隐子》讲:“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这只是存想的一部分内容,存想还包括存想天地之 神、存想日月星辰、存想身内五脏之神、存想五色气、存想身体部位、存想呼吸等,较高的境界是存想 虚无。
存想的作用一是在于感应,一是以一念止万念。不论是存想内在还是外在,但目的都在感应于内,譬如 望梅可以止渴。
著名的《黄庭经》有内景经、外景经,就是存想修炼的代表作。另如卧斗法:就是存想北斗七星覆盖周 身,以存神固气。再如握固法:就是屈大指于四指下,大指掐中指中节,加以意念,安守魂魄,固精明 目。另外还有很多,如:存帝君法、存五神法、存身神法、内朝三景品法、上清存守三宫法、上清存守 北极星法、存思日月法、存思三台法、太清内思心气法、太清内思肺气法、存想青气法、存想紫云法、 存思肝中四真法、存思脾中五真法、服日气法、服月精法、华阳子内观法、神霄安五脏法……
存想的较高境界是存想虚无。人在虚无的状态中,生命自我修复、自然运行。《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 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这都是讲存想道 的境界了,达到道的境界有顿有渐,很多经典阐此,如《清静经》《护命经》《坐忘论》等等。
存想有象,对于迷惑者有偏执的危险;存想虚无,对迷惑者也有失控的危险。唯“有与无”统一不二, 以道观身、观心、观万物,才能不迷不滞,这方法最简便易行,但前提却是要心性觉悟、明达道德,故 能行者也稀。修道是件简单的事情,修道也是件艰苦的事情,唯心地慈悲、精诚有志、勤于探索者,或 可深得道法之益。
5、桩功、睡功、房中
桩功是站立姿势的功法,重在意守,兼含吐纳、导引,作用在通经络、固精气、虚灵神识。种类也很多 ,如:太极桩、大成桩等。
睡功是卧式功法,方法与存想、吐纳相近。陈抟《蛰龙法》睡功诀讲:“龙归元海,阳潜于阴。人曰蛰 龙,我却蛰心。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云高卧,世无知音。”是说内观心肾气相交,神气精混一。
站功、动功有利于调动精气神,但不能久长;卧功宁静放松,但易昏沉。坐功居中,适于较长时间的调 神调息。行、站、坐、卧,皆可练功,古人云:“行住坐卧,不离这个。” 神虚息深,绵绵若存,活泼泼、圆陀陀。不只练功时练功,日常生活劳作中无时无处不在练功,直至最 后,与道合真,不着意守也不离道,自然圆成。
房中,是道教形成之前就在社会上流传的养生术之一,也不外调节精气神而已,大致分为清修派、泥水 派两大类。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西汉时期流传过的房中著作有8家,共186卷。后来又有发展。《汉 书?艺文志》总序中说:“房中者,情性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传曰 :‘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房事是 居家生活的一部分,贵乐而有节,后世不明道德、引火焚身者,也不乏其人。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向社会健身气功——六字诀、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为了更准 确地掌握功法,他们向全国二十多所具有科研实力的体育、中医院校和科研单位公开招标,进行了数百 万字文献检索考证和广泛的交流研讨,并在各地举办了观摩研讨会。这四种功法主要属于吐纳、导引类 ,这也是有原因的:吐纳、导引功法练习出偏的可能性相对较小;相比而言,服食养生则需要专业的中 医药学知识,存想养生则需要清静智慧、无私心杂念做根基。我们始终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不能正 确掌握养生功法、不能正确地练习,养生功法也可能伤生。
三、与道合真
上面所述种种却病、延年的方法都属于术,还不是道。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就说:“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可道可名的东西都是有局限性的,有生灭的。追求养生的最高境界是与道合真, 超越“可道可名”的局限,达到“天地有坏,这个不坏”的永恒,也就是所谓神仙。
那么如何实现与道合真呢,方法非一,但其中最为成熟完善的当属内丹。内丹道是唐宋之际发展成熟的 ,它继承了早期道教理论与修炼诸术,并吸收了佛教心性之学,性命兼重,有无合一。其传承有“文始 最高,东华最广”之说。文始直接继承于老子,其法无为、无言,故非一般根器人能行。东华则传于钟 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而后南五祖、北七真,再后又衍生出中派、东派、西派等,虽各有特 点,但其过程不外炼己明心、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合道。其方法是从有入无,存无守有,渐 修渐进。虽比前面所列养生诸术为难,但毕竟有法可依,循序可成,有大志者,往往潜心于此。
1、内丹道的原理
《老子》第42章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生天地人万物。《易.系辞》说:“易生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一生阴阳,阴阳再分为四 相。这两者所述为同一种生成观。
圣人仰观俯察,将宇宙之理用之于身。唐末五代时谭峭《化书》就讲:“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 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
明代伍冲虚祖师在《天仙正理直论》则述为:在人身则是从父母合气时为一;到婴儿降生时为二,此时 先天元炁在脐,后天呼吸气在口鼻,先天元神在心,后天识神情欲产生;到十六岁情识旺盛时为三。
顺者生人,逆者成仙:以智慧化情识,炼精化炁,所谓百日筑基,由“三”至“二”;再将神入炁,炼 炁化神,神炁抱一,所谓十月怀胎,则由“二”至“一”;再炼神还虚,所谓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由 “一”至道,返本还源。
整个修炼过程不外一性一命、一神一炁,也常将之比喻为铅汞坎离等,与外丹道相类比,也常称精气神 为药物,称炼守精气神的上中下丹田为鼎,运神调息则为火候。
道教丹经百家千卷,虽各有侧重,但不离于此。下面略述其过程。
2、炼己明心
此处之“己”是戊己之己,戊己居中,戊为先天,己为后天,从后天心炼至先天心,名曰炼己。古云: “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先修心。” 割绝贪爱、禁止旧习、精进励志都曰炼。炼至内景不生、外景不入,一切动静之间,心不动摇,才算合 格。之所以要炼己,是因为整个修炼过程都要以明道真心真性为主宰,否则:药将得复失,胎将结复脱 ,神将出复堕……
3、炼精化炁
也名百日筑基,百日不是定期,因人而异。精炁旺,则神亦旺而法力大。精炁耗,则神亦耗而弱。炼精 归炁,再无泄漏,是修炼之基。
采药先当知老嫩浊清:炁微时名嫩,怠惰炁散时名老,老嫩皆不足结丹;杂念纷呈,此谓水源浊;一念 不生,此谓水源清,水源清则药物可用。当一念不生之时,静极生动,非觉而动,实动而觉,即当起火 用意调呼吸采取药物,此时名小药。
进火退符,卯酉沐浴,以小周天功法炼之,一动即采即炼,久久则精尽化为炁,则当止火封固。
此时炁足不饥,自然辟谷;身轻体健,百病不生。
4、炼炁化神
又名十月怀胎,十月亦非定期。是将神入炁,炁化为神,神炁混一。凝神入炁,则神返身中炁自回。所 以归根者,由此也。
小周天功足,真炁较前更充实、丹田发热,即行采大药。行火与前采小药不同:小药是生而后采,大药 是采而后生。若行火冷意怠,大药不得;若用火急躁,大药也耗。得大药之际,有六种震动之景:丹田 火炽、两肾汤煎、眼吐金光、耳后风生、胸后鹫鸣、身涌鼻搐。皆是真炁冲动之象。听其转尾闾、夹脊 、玉枕三关,直灌顶门,过鹊桥,下重楼,入于丹田。
此后即行大周天火候,所谓“心入虚无行火候”、“从今别鼓没弦琴” 。若亡若存,存无守有。
至此时则渐可胎息,胎息非世间勉强闭息,是入于大定,虚极静笃,达“父母未生时、五行不到处”, 无始无终,亘万古而无一息,与神俱虚、俱静,所谓形神俱妙。
炼炁而息定、化神而胎圆,阳神将升于天门。此时阳渐长阴渐消,体内、心内宿世所积杂质业障,易生 魔幻,唯有大智慧大志向者才能立住根脚,不为所扰,炼至炉火纯青。
5、炼神还虚合道
又名三年乳哺、九年面壁。瓜熟蒂落,胎神自就,阳神自出,劫运自超 ,所谓 “身外有身”是也。此时无生无灭,已成天仙,是养生的极致。
所谓乳哺,是说阳神初出,如婴儿初生,需要细心呵护,“十步百步,切宜照顾”。
面壁还虚,是达于无极,形神俱妙,神通无碍,与道合真。
于此之时,既不恋世,也不慕仙,或行愿济世,或上升虚无,出世入世,皆听自然。
神仙之妙,非世人易知,昔秦皇汉武也求仙急切,终无成就。怀着私欲、贪图享乐,却想成仙不死,是 谓缘木求鱼、南辕而北辙。
《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有一段话也许有助于对神仙的理解:
“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 ,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 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
此时与道合真,万物有生死,使万物生成和消亡的“道”却无生死,其行事则无不送、无不迎、无不毁 、无不成。也如《老子》第五章所言:“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结语
养生的方法有多种,唯量力而行,适于自己,可行能行,就是最好。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化是漫长的,也 是艰苦的,更是光明的、有希望的,因为我们看到古代圣哲为我们留下那么多、那么好的爱护生命的方 法,我们也相信,圣哲们一定也会关心我们的现在,关心人类的未来。但不论圣哲怎样慈悲,都代替不 了人类自己的努力,要获得智慧、健康、快乐的生命,更需要我们自己不懈修炼、勇猛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