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审批“取消” 因何在保健业引争议?
来源: 新民网
近期,备受保健行业关注的保健食品注册审批被列入“非行政许可审批”,在保健业引发轩然大波。针对已经获得的“保健食品批准证书”是否依然具有法律地位等诸多问题,一位接近国家食药监总局的人士表示,“由于有些企业的反对声音,担心取消后市场更加混乱,所以最后还没有敲定。”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1996年“保健食品”概念开始出现于《食品卫生法》中,2012年保健品行业已经发展到年销售逾2800亿元的规模,保健食品在我国拥有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投资潜力。
2012年初,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共同发布的《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已经将“营养与保健食品”定为重点发展的食品制造行业,目标是在2015年发展到一万亿规模。2013年,国务院发表相关意见,将保健食品定位于健康服务业的支撑产业,鼓励大力发展。
虽然中国社科院食品与药品产业发展与监控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表示:“保健食品实行审批制度,对促进行业发展以及产品的安全保障方面作用很大,审批过的产品,没有出现大的危险性。”但行政审批制度发展到今天,也逐渐显现出严重的弊端。
张永建表示,目前对企业影响最大的问题是在审批成本上,企业经济投入太大,而且排队时间长、效率低,很多功能限制很死。“据我了解,这么多年没有新功能的产品被审批成功的案例,所有的安全责任都由政府来承担,政府很谨慎、保守,这也限制了企业的积极性。重审批、轻监管,保健食品应该全过程监管。”
实际上,现行审批制度,更是滋生了相关的腐败造假一条龙服务。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一个保健食品批号能卖到50万~80万元,而且中介机构可以把所有的实验、数据、资料搞全,只要你肯出钱,他们可以申请下来很多批号,就是卖批号。最新动态,尽在行政审批“取消” 因何在保健业引争议?之中。”
值得玩味的是,一直在美国从事保健品研发的美籍华人生物医学专家张向前博士称:中国的重复审批比较严重,鱼油类产品就批了100多个,严重浪费了资源,同时也滋生了腐败。审批时,企业的研究资料都不算数,要在国家指定的机构重新做实验,给企业增加了成本投入。
而在美国,只要企业提交了研究资料和实验数据,一个保健品是否通过只需75天就能知道答案,在中国却往往拖很久。
另据国家食药监总局食品安全三司副司长张晋京透露,当前确实存在注册申报程序较为复杂、时限较长、耗时费力、新功能申报较困难等问题,原因包括法律法规滞后、相关规范标准不完善、审查内容复杂、审评力量薄弱等方面。
国家食药监总局连续几年对保健食品违法添加化学药物成分进行专项整治,但违法现象仍然屡禁不止。一位业内专家表示,其根本原因即在于保健食品制度管理重心的错位,保障食品安全的核心并不在于是否核发产品准入证,而在于对原料安全性的研究和生产过程的严格管理。食品安全管理成效较为显著的国家都将原料许可、功能声称管理、生产过程质量管理(GMP)和市场监管四个方面视为营养保健食品安全管理的核心。
上述专家还表示,由于保健食品个案审批强调具体产品的特定保健功能而忽视营养补充作用,且功能经过“政府背书”往往导致消费者期望过高,从而诱导企业夸大宣传和非法添加,增加了行业差评与对主管部门的责难,也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在当前形势下,保健品的审批管理制度有存在的必要。功效上还是需要限制的,否则企业会乱声称产品的功能,确实需要审批,否则更乱。但是如何改变当前管理制度存在的弊端是需要考虑的。”中粮集团营养健康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刘新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