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老子养生》唯“善”为上、同“德”异彰——老子与苏格拉底
类型:电子期刊 发布日期:2017-3-6 浏览量:
收藏本文章
-
《疯狂的老子养生》唯“善”为上、同“德”异彰——老子与苏格拉底
在2500年前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身处不同时空环境的东西方文明奠基史上的两大思想巨人——生活在东亚大陆腹地中原地区的、“中国道学”的奠基人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和生活在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南端的、“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对同一个事关人类道德的核心问题——“善”的内涵与外延、客观与主观,“道德完善”的理论与方法、途径与实践,分别做出了自己见解独到的思考与特立独行的回答。
前后相续的老子和苏格拉底,虽然谈“善”论“德”各有自己不同的视角和着眼点,但他们的目的和出发点却是完全相同、相通、相一致的——那就是:为了人类及其个人能够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每一个人都不能在社会生活中“缺德”,每一个人都应该在人生中不断追求自我的“完善”!
老子流传千古的《道德经》五千言,字字千钧,是人类最高智慧的道学思想结晶!言简意赅,博大精深;用之不竭,取之不尽;循循善诱,耳提面命。故读者能够各取所需,各得其所;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苏格拉底无文字留存,但其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却始终激励着后人!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最优秀的个体,他在“认识自己”的人生中,超越了肉体的欲望,直抵灵魂的理性,并以“知行合一”的方式,用生命换来了伦理的哲学升华——苏格拉底主张“德行即知识”、“无知即罪恶”。故有知者有畏,无知者无畏;知难行易,知易行难。
我等后人,今日在此:缅怀先贤,聆听古训;薪火相传,自救世道人心。
老子之“德”,是“人法地”之“水德”——水不争,往低处流,积之则厚。这是人类在自然界中“感应”到的“善意”,是人类“厚德载物”、善待众生的崇高道德。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见《道德经》第8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见《道德经》第22章)“是谓不争之德,是为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见《道德经》第68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见《道德经》第14章)
老子又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见《道德经》第73章),“天之道,利而不害”(见《道德经》第81章);“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见《道德经》第77章)“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故“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见《道德经》第81章)。
反反复复阅读上述文本,仔仔细细品味上述文字,似有所感,若有所悟,心有所解,文意自现——主张“人法地”的老子,让我们要培养自己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厚德,要与地同一,与天合一,与道统一。其通俗易懂的文字中所包蕴的深刻寓意所揭示的终极真理是:想要“可持续发展”下去的后人们,一定要共建人与人和谐、个人与社会和谐、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的大同世界,才能使万物得以“生生不息”,使人类得以繁衍生息,使个人活在世间得以“养生”,在天之灵得以“安息”!
但令老子深感困惑、不无遗憾的是:“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见《道德经》第70章)
这是因为人类的“人性”中,除了“善意善行”,还有“恶意恶行”,二者相生相克!
反思两千多年来,人类为了争夺女人和攻城掠地,为了抢夺奴隶和扩张殖民,为了……任何一个政治狂人自以为是的理由,而发动的一场场惨绝人寰的战争,及至20世纪那两场登峰造极的世界大战,其血流成河的惨烈,至今令人不寒而栗、记忆犹新!
战争是政治的集中表现,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上损招叠出的“商战”,迄今硝烟弥漫;“竞争”二字,无时无刻不响在耳边;及至于黄口小儿上个幼儿园,也被冠之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简直可以说是“从出生争到老死”!哪里还有一半点老子所大力提倡的“不争之德”呀?
及至“自我意识觉醒”后迅速“自我膨胀”起来的现代人,更是集体进入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大”、“舍我其谁”的认识误区,从而一叶障目、不辨是非、急功近利、舍本逐末了!
苏格拉底之“德”,是“人须勇敢、节制、公正”之“美德”:坚持正义、节制欲望、纯洁灵魂。这是个人在社会中“感悟”到的“善心”,是个人善待他人和善待自己的高尚品德。
作为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 苏格拉底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是他专门研究了人类个体的伦理品德,第一个提出了这些品德的一般性定义问题,并指出:“要用理性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
他从崇尚自然转向追问人生幸福,把研究道德看作是哲学的主要任务,由此创立了哲学的伦理学。他以“人的自我生活和社会生活”作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提醒人们要树立“善的生活目标”,培养“崇高的人生意识”,使人们把思考的目光,从自然转向了“人自身的道德完善”。
他引用德菲尔阿波罗神庙所镌刻的那句著名的神喻,来吁请世人“认识自己(Know thyself)”,来提醒、警醒人们,希望人们能“通过对心灵的关怀、思考来追求自身的德行”,让人们从寻找外在的根本目的,转向“追求自己内心的提升,时刻审察自己的灵魂,使自己过上美与善的生活”。
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促成了古希腊哲学的转型,让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划时代意义。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认为,是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使它在各地落脚生根,并进入到各个家庭,去审视生命、伦理与善恶,由此开启了西方理性道德哲学之路。《疯狂的老子养生》唯“善”为上、同“德”异彰——老子与苏格拉底查看、回顾,为你提供更好的相关新闻信息。
追求个人道德,是苏格拉底哲学的精髓。他富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要人们认识“真正的我”。 苏格拉底所说的这个“我”,是指“我的灵魂(我的心灵)”,也就是(我的)“理智”。他认为,一个人应当关心自己的灵魂,因为只有灵魂或曰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一个把自己的灵魂或曰理智看得至高无上的人,自然就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并且能够自觉地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他追求“智慧和道德的善”,为人们构建了理性主义的道德价值体系。他以自己“更善良的意志”,发现了新的价值准则,构建了新的伦理秩序,推动了社会生活和文明的进步。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他又转而研究正义与非正义;勇敢与怯懦;诚实与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何种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
苏格拉底认为“最高的善就是德行”,“外部的原因不能剥夺一个人的德行”。他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对真理和正义的维护,他选择赴死也是在最后一次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和诠释“善和德的意义”。为此,他一身都在为德行呼吁,一心想帮助青年接受德行的归化,从而以教导青年为己任。
苏格拉底终其一生所追求的,是要认识“美自身”、“正义自身”。他认为这才是美和正义的普遍定义,是真正的知识 ,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美的理念”、“正义的理念”。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理念论”的最初形式。
苏格拉底还进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最终原因。他认为事物的最终原因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在这里,苏格拉底通过“善”,把终极原因与终极目的统一了起来。
人类共识之“德”,是基于“个人自存、人类共存与地球万物相互依存”的“同心同德”:至善秉良知,和谐成盛世。这是东西方人在苦难历史中“感受”到的“善良”,是人类殊途同归、善待生命的终极真理之“哲学伦理道德”。
怀揣“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三宝,“西出函谷关”的东方道人老子告诉我们:“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见《道德经》第2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见《道德经》第78章)今天,我们在此追忆古圣先贤老子,理应格外铭记老子“厚积、不争”之“水德之善”的遗训!
拥有“向死而生”、“壮丽的落日”、“行动中的哲学家”等美誉的西方哲人苏格拉底,凭着自己“超人的智慧”和终其一生对伦理实践的理性思考所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是他对人类个体“思想自由”、“道德完善”和“灵魂圣洁”决不放弃的不懈追求。
在“多元文化论”、“文化差异论”和“个性化”已被大家普遍接受的今天,人类还有能力统合象一粒粒散沙那样“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同文化”和“不同个人”吗?回答完全可以是肯定的。因为我们人类保有东西方文明两颗伟大心灵息息相通的智慧结晶——那就是对“善意、善心、善良”“德行”的不懈追寻、久远实践和成功经验——这是人类在共同面对各种灾难和危机时,齐心合力保卫“世界和平”的思想良知和共识基础!
在金钱左右并主宰着人们言行的扭曲的时代,让我们在此重温苏格拉底的告诫:“公民们!我尊敬你们,我爱你们,但是……像你这样只图名利,不关心智慧和真理,不求改善自己的灵魂,难道不觉得羞耻吗?”“因此我不做别的事情,只是劝说大家,敦促大家,不管老少,都不要只顾个人和财产,首先要关心改善自己的灵魂,这是最重要的事情。我告诉你们,金钱并不能带来美德,美德却可以给人带来财富,以及个人和国家的一切好事。这就是我的教义。”(见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一文。引自《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68-69页)
让我们每一个从事人文社会科学和文化传播工作的人携起手来,像老子一样循循善诱,像苏格拉底一样勇于实践,让与己为善、与身心为善之“和颜悦色”,让与人为善、与邻为善之“和平共处”,让与生命为善、与众生为善之“和衷共济”,让与大自然为善、与天地为善之“和实生物”,成为人类的座右铭,记在心,践于行,人类就一定能够完成对自我的救赎,战胜目前面临的各种危机与困难,共同迎来一个天、地、人和谐美好的明天——此“德”之“善”,“善”莫“大”焉!
分享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