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周,惠普和戴尔两家IT巨头的疯狂抢购,让对于“数据存储”领域陌生的人记住了一个10亿营收规模的“小公司”——3PAR。竞相报价之后,为了收购这个所属市场占有率只有0.6%且连续3年亏损的公司,惠普的投入竟然超过了24亿美元,并不惜被刻上“赢家诅咒”的风险。
这只是IT巨头们逐渐走向封闭整合的一个缩影。IT行业经过了最近20年左右的高速增长,因为企业自然发展原因,也因为产业周期原因,在技术创新上已经逐渐趋于缓慢。这意味着,创新固然重要,但是创新不一定,也很难发生在内部。
在这种环境下,要想扩大规模、提高营收,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收购整合——把中小厂商的创新技术拿来应用。利用其较高的产品知名度,扩大产品线类型和规模,向用户兜售更多元化的技术。而对中小创新公司而言,因为品牌和资金的弱势,很难抵挡IT巨头们的鲸吞。换句话说,现在已经不是把饼做大的时候,而是把别人的饼吃掉的时候。
IBM是这一波浪潮的典范,虽然这家公司将PC业务抛售给了联想。但在软件层面,蓝色巨人收购整合了企业级软件的几乎所有产品,并通过统一的营销概念(最近的口号是:智慧地球),整合销售,一举从当年PC之败中复苏。
这和当年的硅谷大不相同。回到5年前,不同的IT公司还有其独特的产品竞争优势:甲骨文在软件数据库,IBM在服务器,惠普在打印影像,SUN在开发语言,SAP在ERP产品。每一家提供的技术和产品,都有其他公司难以替代的优势。当时的CIO(首席信息官)们,也倾向于利用不同IT公司的优势,利用开放式的整合,组合其最适合的IT解决方案。
但是IT复杂度的不断提升阻碍了这种开放整合。虽然选择单一厂商技术有被锁定之忧,但IT解决方案的产品来源过于多元化(来自不同厂商),IT管理的复杂度也要成倍提升,看不见的隐性成本巨大。只用一家公司的产品显然更容易管理和后期维护。
现在IT业流行的云计算概念也起到推波助澜之功。所谓云,正是指CIO不需要再关心具备的软硬件技术组成,只关心最终的计算能力和应用结果。但要想提供完整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几乎要对IT技术全方位掌握,服务器、存储、网络、安全以及系统软件无一不囊括。
如果哪家IT公司在其产品线上有所欠缺,反而会被CIO认为不具备提供云计算技术的资格。于是,在IT巨头和CIO你情我愿之下,在IBM的成功示范下,封闭整合之风潮应运而生。
如果说IBM是企业级IT封闭整合中的领头羊,苹果则是封闭整合在消费级IT的领袖。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IBM们的整合是横向扩张式的,苹果的封闭整合是垂直式的。苹果的当家明星当属iPhone,而iPhone产业生态链,是由其一手完全打造,完全没有一点开放的影子。iPhone硬件由其设计,iOS操作系统由其设计,应用商店由其运营。
虽然外部开发者为iPhone提供了大量应用,但是审核发布权在苹果的完全掌握之中。苹果实现了源头(操作系统)的控制,自然也就实现了垂直方向的整合。在苹果的鼓励下,更多的厂商开始在垂直方向蠢蠢欲动,逐渐由产业链中下游,向上游发展。
这种垂直甚至蔓延到了微软和英特尔之间。这两家把控IT产业多年的Wintel联盟,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微妙。英特尔开始介入操作系统领域,和诺基亚一起开发Meego操作系统;而微软则获得芯片厂商的授权,进行CPU的开发设计。两家软硬件上游公司,试图分别进入对方的上游,可谓横向和垂直的双方向扩张封闭整合。
这种封闭整合之风,也同样吹向了中国的互联网。在2010年的百度世界大会上,李彦宏演示了最新的框计算应用成果,搜“现在几点”,在传统的搜索结果之上,直接会显示国家授时中心的标准时间。
虽然框计算的数据来源,百度需要开放共赢。但是用户不再需要链接到其他网站,即可查看到“现在几点”,这是不争的事实。“开放”只是一种用户不可见的“过程”(百度与第三方的合作),封闭才是用户直接感受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