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中风成为我国致死致残最主要原因
2010年10月13日-14日,中美高血压和中风研究论坛在北京举办,会议回顾了历史以及中美高血压研究方面的成绩,探讨了将来可能合作的模式和科研机遇,重点是防治高血压及其中风等严重并发症,加强了中美间在血管和脑血管方面的合作研究。
中风,也称脑卒中和脑血管病,发病急,严重者表现为偏瘫、失语、昏迷甚至死亡。这种疾病不但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更为重要的是,高致残率使存活者无法正常生活,降低生活质量的同时大大损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干预中风已迫在眉睫。
根据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和《中国心血管疾病报告》,我国每年新发中风200万人,中风患者700 万人,因中风死亡人数已超过全国总死亡人数的20%。而且,存活者中有2/3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而仅高血压每年导致包括中风在内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高达233万人,因此,高血压与中风已成为我国致死、致残的最主要原因。
曾参与领导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并开创了个人基因组时代的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院长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与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刘力生教授分别作主题演讲,指出中美两国高血压普遍流行,共同面临应对心血管疾病巨大负担的挑战;但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及日本,中风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已呈明显下降趋势,而在中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中风死亡率却呈逐年增多的趋势。中风是高血压、吸烟、肥胖和糖尿病等多种危险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高血压不但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可以纠正的危险因素。降压治疗预防中风效果明显,中国应当以有效控制血压为切入点,采取综合防治的策略,控制其他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遏制以中风的流行。
在本次会议上,中美专家讨论了高血压、中风和心肌梗死方面的研究现状,如流行病学、遗传、环境、危险因素(包括不健康饮食、吸烟、肥胖等)、指南制定、疾病病理生理,阐述了防治高血压和预防中风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此次会议不仅是一次医学学术交流会议,更是中美两国在共同面临的日益流行的高血压、中风和心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形势下,中美政府与学术界共同展望未来,进一步加强合作,探讨两国心血管疾病与中风防治领域研究合作的新机遇,以及如何采取卓有成效的人群健康促进策略的一次高层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