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互联网金融及普惠金融的兴起成为一颗点燃了老百姓(40.97 -0.97%,买入)投资理财萌芽的火种,让没有投资渠道的老百姓燃起新的希望,多了很多理财的渠道,于是人们都开始纷纷将存在银行的钱挪进了各种理财平台里,而不少骗子利用了老百姓的投资热情,用各种花样翻新的金融骗局让没有金融知识的普通投资者很防不胜防,最终血本无归。
下面笔者就剖析一下近几年的一些裹着各种外衣的金融理财骗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银行“飞单”骗局
所谓“飞单”是指银行个别员工四字销售非本行自主发行的私募基金或第三方理财机构产品的违规行为。由于高佣金的诱惑,让一些银行业务员铤而走险,而“飞单”业务也屡禁不止,让一些信任银行工作人员的投资者频频中雷,损失惨重。
如何识别,不被“算计”呢?用十六个字概况:不看收益要看合同、查询编码验明正身。
通常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在3%-6%之间,所以如果介绍给你的理财产品承诺的收益率超过这个2~3倍,就一定要警惕了,另外一定要看合同,凡是银行自主发行的理财产品,均具有唯一的产品编码,投资者可以依据该编码在理财产品(http://BAnkpro.jrj.com.cn/)查询,银行代销产品则可以通过银行网点公示的代销产品清单查询。而且,银行理财产品和代销产品在相关销售文本中应有银行印章。新闻动态:解密你不知道的最新“理财骗局”:传销币的真面目,尽在直销网。
二、网络“地下炒金“骗局
地下炒金公司,往往都是利用投资者不熟悉黄金投资规则,不了解相关金融法规,以“炒外盘”“高杠杆”为幌子,声称直接参与国际黄金市场,号称炒“伦敦金”“纽约金”“香港金”,来诱惑投资者,实际上这些地下炒金公司根部不给客户在境外开户交易,而是占用客户保证金,利用公司户头在境外炒金、炒股。公司赚了就煽动客户加大投入,输了就用虚假交易数据让客户相信“是自己炒输了” 与投资者签订合同时,签约方往往署名为其所代理的境外交易商(实际未获授权),当投资者想通过司法途径维权时,根本找不到责任方,无法维权。而且多将公司注册在境外,或是将网络服务器架设在国外,一有风吹草动就逃之夭夭。
提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黄金交易所或从事黄金交易平台管理的通知》,目前只有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是经国务院批准或同意的开展黄金交易的交易所。也就是说,境内其他任何机构、网站或个人均不得设立黄金交易所和各类黄金交易平台。而且,上述两家交易所都实行会员制,并不直接接受个人投资者开立黄金投资账户。
三、现货原油“导师”骗局
最近两年炒现货,突然开始涌入我国,并且一发不可收拾且乱象重生,从前几年的贵金属中的白银、黄金到现在现货原油,笔者就经常接到推销现货原油的销售的电话,而所谓的原油的现货交易,实际并没有实物交割,纯属挂羊头卖狗肉,专家指出其实质为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标准化合约交易。它给我们所操作的其实只是一个虚拟账户,本身我们的资金只是到了交易所公司账户,不流入石油市场,没有交割。
而这些交易平台他们就是通过与我们投资者进行对赌,平台和交易者互为盈亏、利益相悖。所以你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分析师喊单时,次次都准一旦真实下单,就次次与走势相悖,这是因为他们的佣金提成等都来自客户的交易手续费和亏损,客户产生的手续费越多亏损越多他们就挣得越多,所以他们有充足的动力促使客户发生巨大损失。
所以投资者在参与地方交易场所交易活动前,要仔细了解其交易规则、交易方式,发现采用集中交易方式开展标准化合约交易的,请不要参与,以免造成财产损失。
四、“虚拟货币”类的传销骗局
伴随着比特币的热炒,身边看到的虚拟货币倒也越来越多,一些不法公司借助虚拟货币的名头进行诈骗,比如维卡币、摩根币、百川币、MMM(马夫罗币)等等。它们通过高收益+推介提成来吸引大量的投资人,而实际并没有任何投资,投资者的利润都是后入玩家的投资本金,一旦后面没有接盘的人,资金链便会断掉,让所有人参与者都血本无归。
这些“传销币”的共同特征就是吸收了互联网、金融和投资理财这些新的元素,包装得一本正经,但本质上却是传销的面目。
五、“买房理财”骗局
随着楼市近期持续分化,已被法律明令禁止的房企非法集资手法翻新。一些不法企业将住宅、商铺乃至车位冠以“理财产品”名义发售。当前房地产领域涉嫌非法集资存在两类手法:一是房企与中介串通,以投资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名义,发售所谓的“理财产品”,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二是取得预售许可证前,以内部认购、发放VIP卡获得返利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据了解,高息返还房款、给予现房回报,是种种理财骗局的主要诱饵。这些违规理财产品的目的就不是销售房屋,而是‘击鼓传花’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一旦资金链断裂,投资者将本息难保。
法律人士指出,多数房地产公司、养老公寓经营企业根本没有向公众公开发售理财产品的相关金融牌照,在不少案件中,开发商的合同、预售证均造假。还有一些“理财产品”利用投资者不了解法律法规,宣称以住房、商铺、车位等不动产作为担保物,“还不上钱就给你现房”。但实际上受害者往往根本无法取得产权。
不管这些理财骗局披着多么华丽的外衣,其实骗子都是因为抓住了人们“渴望发财”、“一夜暴富”的心理才屡屡得逞。所以我们一定不能被高收益迷惑,在每次投资时多问一些为什么,明白自己的资金投向,那些听上去很好的,第一感觉不靠谱的,基本存在猫腻,往往就是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