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老子养生” 贵柔不争篇之《以其不争、天下莫争》
类型:行业动态 发布日期:2016-12-20 浏览量:
收藏本文章
-
疯狂的“老子养生” 贵柔不争篇之《以其不争、天下莫争》
关于“不争”,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六章里作了经典阐述,他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欢迎查看疯狂的“老子养生” 贵柔不争篇之《以其不争、天下莫争》的最新信息。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在老子看来,江海所以能成为百川归往之地,因为它处于低下的地位,所以才能为百川所归往。所以圣人要上临于人民,必须先对他们谦下;要处于人民的前面,必须把自身放在人民后面。所以圣人处在上位,而人民并不感到负累,居于前面而人民并不感到妨碍。天下乐于推戴他而不厌弃他。就是因为他不与人竞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竞争。
从老子的阐述不难看出,做官必先做人。没有一流的人品作底子,做官从政很容易栽跟头。做人处事,最难得的是修炼心态。这种“不争”,便是修炼心态的一剂良药,更是一种宽广的江海般的胸怀。
提起的开国元帅朱德,人们会想到他是一位战无不胜的元帅,一位缔造人民军队的“红军之父”,一位宽厚的长者。是的,朱德元帅留给人们的形象是多方面的。仅仅在做人处事方面,就留下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资源,事事、处处显示出大海一般的胸怀。长征胜利后,曾经题写了这样一副对联,送给自己的老战友:“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1937年3月2日,朱德在延安抗大第二期开学典礼上讲话后,再次为抗大题写此联:“学习朱德总司令: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从朱德经历的几件小事上,更能够清楚地看出他的度量。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此刻,天安门城楼下礼炮齐鸣,万众欢腾。天安门城楼上记者在拍照,希望能够永久记录下这个时刻。然而,这时朱德却从的身后突然离开,因此没有能够在这个历史性的照片中留下自己的身影。
原来,由于天安门城楼上空间比较小,当时负责摄影的新华社记者陈正青为了拍下完整的画面,不得不把倚在汉白玉栏杆上的身子,不断地向后仰,有跌下城楼的危险!站在身边的朱德注意到了这一点,一个箭步蹿过去,牢牢抱住了摄影记者的双腿。在朱德的帮助下,陈正青顺利完成历史性的拍摄。而朱德本人,却永久地留在了记录这个关键历史时刻的镜头之外。
还有什么比在开国大典上留影更值得纪念的。但是朱德选择的是抢先救人,而不是“争”一个留影。晚年的时候,朱德非常喜欢兰花,他种养了一盆盆各种各样的兰花。他这样向人介绍兰花:“兰花的生性是高洁、倔强的,它讨厌浓肥大水,讨厌狎昵拨弄,讨厌喧器烟尘的纠缠……所以它的香味清雅幽远,无与伦比,古人称它为'香祖',王者之香。”这是一种多么高洁的追求!
与世无争,是一种人格修养。朱德的一生,“争”的是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而在党内,则以自己宽广的胸怀得到大家的爱戴。同样,老子的与世无争,并不是要求人什么都不要争,做个彻头彻尾的懦夫。相反,老子的“不争”,实际上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争”,“争”的是更高一层的利益。
老子生活的那个动乱年代已经过去了,与世无争的思想也应该被赋予新的涵义。对现代的领导者来说,与世无争首先是一种心境的修炼,从内心深处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并选择最佳的途径去实现目标,而不是被外界纷繁复杂的表象所迷惑,陷入无休止的争斗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取得上级的信任、下属的推戴和人民的满意。从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与世无争的奥秘之所在。
隋代的韦世康就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官员,他出身于名门大族,十几岁的时候就当了州县的主簿,二十岁时就被任命为皇帝寝宫值班的警卫,还被封了汉安县公,地位十分尊崇。韦世康非庸碌之辈,他才貌双全,因此被宇文泰看中了,娶了宇文泰的女儿,在宇文泰称帝后,他是名副其实的驸马爷了。具有如此地位,韦世康仍很低调,把卓越的政治才能用在地方治理上,在北周曾担任沔州、硖州刺史,后来,北周灭了北齐,为了安抚地方,就让韦世康担任地方的总管,他圆满地完成了这项任务,深得官吏的信服和百姓的爱戴。北周末年,相州一带发生叛乱,绛州深受影响。时任丞相杨坚就让他治理绛州。韦世康到任后,悉心治理,当地的百姓都愿意服从,干了几年后,韦世康打算退休。因为他本来就生性淡泊,不在乎官位升迁,加上时局动荡,他也不免担心。可是,朝廷不答应他辞职,只能在绛州I继续干下去。他在绛州的政绩有目共睹,就被提拔到朝廷做官。韦世康回朝廷之后,先后担任礼部、吏部尚书,可以说是位高权重,面对重权高位,韦世康行事更加低调,生活更加简朴,而且善于成人之美,别人做了好事就大力宣传,别人有过失时,也会妥善遮掩,更不会随便议论。在官吏任免上,他总是提拔那些德才兼备的官员,深受朝廷赞许。
母亲去世后,韦世康依制回家守孝,但是隋文帝杨坚还没有等他守孝期满就让他回任。韦世康一推再推,杨坚就是不答应,韦世康只得继续担任吏部尚书。过了几年,韦世康实在想退休了,在一次酒宴上就正式向隋文帝提出辞官,可是隋文帝却说,你就是躺着,也要再替我干几年。当时天下共设四处总管,并州总管是汉王杨谅,益州总管是蜀王杨秀,杨州总管是晋王杨广,全是隋文帝杨坚的亲儿子,只有荆州总管,任命了异姓的韦世康。这在当时真是莫大的荣耀。
韦世康之所以能够有如此高位,就是因为他为人谦让、与世无争,正是这种甘于居后,善于处下,知足不争的人格魅力,影响所及,不仅老百姓都愿意服从他的管理,而且官员们也对他十分佩服,还深得皇帝的信赖,这不能不令后人欣羡呀。
与世无争的另一个奥秘就是能够认识到周围社会政治环境,从而避免别人来争,这样自己也就能够进入与世无争的境界。老子认为,人不应该片面地强调与别人争强斗胜,而应在纷乱的事务中保护好自己,要通过不断地超越自己、提升自己,赢得别人的拥戴,把握住前进的方向,如此执着前行,自然就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可以说,“不争”是一种充满大智慧的做人与处世的哲学。
在现实社会中,在所谓的“官场”中,不是只有谦谦君子,而是什么样的人都有。有时候,你想与世无争,可是一些内心阴暗的小人却偏偏要欺侮你,你如果去和他争斗,往往是两败俱伤,何苦来呢?在这种时候,一味的躲避绝对不是对付小人的上策,和他争斗也没有什么好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我们不妨看看北宋大将曹彬的做法。
北宋的开国大将曹彬是一位为人诚实且宽厚仁义的人。在征讨南唐的战争中,宋太祖赵匡胤任命曹彬担任宋军的主将,临行前还交给他一把尚方宝剑,授予他处决副将以下违令将领的权力。赵匡胤问曹彬还有什么要求,曹彬提出,希望能够调用将军田钦祚担任另一路的前敌指挥官,赵匡胤答应了。
曹彬的请求使部下很奇怪,因为大家都知道田钦祚既狡猾又贪婪,喜欢争功诿过,最擅长的是在背后打小报告。大家平时躲他都来不及,把他弄到军中来是为什么呢?曹彬后来说出了自己这么做的道理:这场战争任务非常艰巨,恐怕要打很长时间,前方将士特别需要朝中的全力支持。作为领兵在外的将领,如果朝中有人不断进谗言捣乱,很可能坏了大事,而这个田钦祚就是败坏别人的"高手"。怎么样才能防范他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放到自己的眼皮底下,派他点用场,分他点功名,堵住他那张爱进谗言的臭嘴;实在不行,还有尚方宝剑嘛,不怕他闹事。
曹彬是在争吗?我们看不到。但是我们知道这样一来像田钦祚这样的小人就不能与他争了。争是不争—因为争斗中没有胜利者;不争是争—因为避免了争斗,就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是最高明的“争”。
这就是老子告诉我们的道理:“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分享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