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家的生成论宇宙观与当代哲学的思维方式
类型:行业动态 发布日期:2016-12-25 浏览量:
收藏本文章
-
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家的生成论宇宙观与当代哲学的思维方式
哲学是世界观、认识论。是如何认识世界,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观。世界观和认识论严格说是两门科学。世界观的研究对象是世界的整体活动及其一般规律;认识论的研究对象是人类认识活动及其一般规律。二者的关系是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既要把二者区别开来,又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方式,是认识论的方法论。任何认识活动的探索,归根到底都是思维方式的探索,任何认识活动本质上都是某种思维方式的体现。方法论是研究人们在各种活动使用的方法的科学。重点研究对象是认识论的方法论。而辩证法不是方法论,是辩证规律和辩证规律应用的科学,不能等同于方法论。
一
近代西方哲学是以构成论宇宙观认识世界并导致科学主义世界观。构成论宇宙观认为宇宙是由不变要素的分离与结合构成的。近代以来科学界沿着构成论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促进西方近代科学发展取得了重要成果。从马克思开始的现代哲学时代,开始认识到这种构成论思维方式的局限性,把一个东西无限制的分离与结合,一便给出一切问题的答案,遇到很大困难。对许多问题难以说通。于是物理学家通过物理实验发现中国道家生成论思维方式的生成转化概念比构成思维方式的分离结合概念更有用。
道家生成论宇宙观形成于公元前约五世纪。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从观察天象,“以阅众甫,执古之道,以御之有”的辩证思维方式揭示了生成宇宙的本原及其运行规律。在自然科学极不发达的条件下,天才地回答了宇宙是怎样生成的,是怎样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通行本节40章),老子天才地猜测生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物,即“视之观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论,故混而为一”(同上第14章)无形无象的存在物。“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回道”。(同上节25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上第42章)道的运行规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同上第25章),“大”指空间的度量,“逝”指时间的延续,“远”指时间与空间广延的复合概念,反通返“反者道之动”(同上第40章)。生成宇宙的本原及其运行规律,具有相反相成生生不息永无穷尽的辩证功能。生成宇宙的机理是阴阳交感生化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同上第42章)”大道汜兮,“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同上第34章)老子的生成论宇宙观及其辩证思维方式虽然产生于2500多年前自然科学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从现代宇宙科学一系列重大天文发现的论据证明,宇宙确曾有过一个混沌粒子态的初始混沌阶段到天体出现的演化过程。而且宇宙粒子确有阴阳交感转化的属性,由气态演化为固体物质形成天体。特别是老子对生成宇宙本原”“道”的形态和特征的描绘论述,与世界众多物理学家经过实验发现的“量子”“粒子”和光子复合体都惊人的相似。使现代宇宙学家和物理学家都不能否认老子揭示的生成论宇宙观及其思维方式的科学性。不愧为宇宙学和物理学的伟大先躯。本文的目的不是研究物理学和宇宙学,而是要研究老子是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的认识论的方法论。
老子在自然科学极不发达的奴隶社会后期,能够科学地揭示宇宙是怎样生成的,是怎样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的。特别是他所描绘论述的生成宇宙本原的“道”的形态和特征,与众多观代物理学家经过实验发现的始基物质相合的结果,告诉我们对老子认识论的方法论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老子生成论宇宙观及其思维方式是怎样形成的呢?老子说:“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同上第21章)从古到今,人们对道的观念源远流长追述不绝。继承先哲们的表述领悟道的奥秘。“执古之道:以御之有。”把握自古就存在的道,驾御当今存在的现实事物,认知“可道之道”领悟道的自然规律。超越具体事物的局限,认知“恒道之道”判定道的物质性。“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同上第14章)认知道的物质性,把握道的运行规律,就能认识宇宙生成演化的初始状况。老子探求天道,认知宇宙生成的所以然,所关注的是开发人的生命智慧的潜在价值,复归人的自然本性,升华完善人的思想境界。实现人类的最终利益。老子生成性宇宙观认为人的自然本性,同人类的最终利益具有一致性,人的自本性同宇宙万物一样,处在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悟道以生命的生成为开端,达到升华人的生命价值。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天道的自然规律是“和”的相应相求,理想的人性应与天道的“和”相合。人道合于天道,即“和合”构成老子特有的“和合生成”性思维方式认识世界。
二
思维是物质运动的产物,思维与物质运动具有一致性。但是思维与存在之间具有无限复杂的矛盾。思维与物质的自然本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总体上社会实践状况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社会实践的发展也有巨大的反作用。近代西方哲学构成论思维的科学世界观,所蕴含的本质主义,认为本质是既定的存在。20世纪的60年代的现代哲学家发现近代哲学的科学世界观的本质主义抽象掉了人的生活主体和一切精神文化的东西,从人学出发追问近代人学导向人的生活主体失落的原因,试图把失落的主体精神和文化寻找回来重新融入世界。但是这种建设性的目的,使得现代哲学保留了某种形而上学的思维形式,与近代哲学之间仍然呈现出某种联系。60年代以后,也就是西方世界发起现代新技术革命的前夕,随着解构主义的兴起,西方现代哲学才直接从思维出发解构传统的思维方式。他们不仅批判近代哲学,而且也指责他们之前的现代哲学。最新动态,尽在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家的生成论宇宙观与当代哲学的思维方式之中。称自己为后现代哲学。这种后现代哲学的解构主义的确是解构传统思维方式,转向生成性思维方式由科学世界观转向生活世界观。但是他们提出人的本质在于没有本质,或者根本就不能说人存在本质。是一种非常极端意义上的生成性思维方式。他们的生成性思维和生活世界观,是指自在的、自发的,日常生活,化的活动领域。西方现代哲学的生活世界观和生成观,是理论与实践混沌未分的日常生活。在他们的视野中一个混沌自在的世界,虽然能说明人的自由,个性和生成性。但却很难找到共性、普遍性、规律性和确实性。在一个没有确实性的世界,生成性虽然消除了限制,但却没有方向。这种生成性思维和生活世界观最终必然导致相对主义,陷入困境。是他们这种与马克思哲学不同的生成观和生活世界观,不可避免的结果。因此,尽管西方现代哲学的各流派都拒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向生成性思维转换。但是,这种转换的动机不是为了反对和废除资本主义制度,而是要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一定的修复、调整和改良。是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范围内进行的。其目的是把资本主义制度从已经陷入的因境暂时解脱出来。他们要求取代形而上学思维形式的原因,也是由于这种思维形式本身也已经陷入了危机的因境,难以起到维护已经陷入危机和困境的资本主义制度的作用。他们也意识到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存在许多缺陷,需要进行大幅度改造修补改良。与原有资本主义制度相适应的哲学思维方式同样需要进行调整和转换。由此西方各国出现了许多批判资本主义思潮。甚至出现了激烈地批判思想家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批判资本主义。而他们的批判实质上都没有超出资本主义存在的基础。但是对这些激烈的批判思想家要求对西方哲学进行根本性的改造。甚至要从根本上改变哲学发展方向的思潮。也不应简单地于以否定或对立。而应该着眼于思维与存在统一的过程,是解决思维与存在之间无限复杂矛盾的过程。站在时代的至高点上看到社会政治实践的成功与失败在呼唤新的思维方式。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规律到底在那里,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也已经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深思。
三
世界观与方法论具有一致性。与西方现代哲学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成观和生活世界观,是从人的对象性来看待人的生活的。按照马克思的理论。人是对象性存在物。因为人在生活实践中必然受到对象的制约。受到它物与他人的制约,即受到自然界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制约。人又是感性存在物。不是像动物那样被动的接受对象的制约,是在感性活动中能动的表现自己,主动地去接受对象的制约,是由于对象被纳入人的活动系统中,对象才制约人。只是由于人在创造对象的过程中,对象才限制人。马克思认为恰恰是这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对象化活动(劳动)才把人从动物界提升出来,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马克思认为劳动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自觉地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是人自我生成的过程。在劳动中不仅创造对象,而且在劳动中不断改变对象并不断地改变完善自身。正是基于对劳动对象化活动的此种理解,马克思才把生产称为生活,才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类生活作为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等用语。所以说马克思所说的生活世界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统一,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人的生成性既非本质既定的,无创造的,也非虚无的无任何确定性的。而是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统一。马克思生成性思维的核心是继承创造。这种生成性辩证思维的主要特征是:重过程而非本质。宇宙物质世界的演化是个过程。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个过程。是创造发展变革的过程,而非既定本质的存在。任何事物的本质是在生成过程中在不同时间空间生成的显现;重联系而非孤立的实体。任何事物的实体都不是封闭孤立的存在。都处在与其它事物的相互联系中。而近代科学世界观认为世界是一个单子要素组成的;重创造而非预定。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中各种事物的生灭变换是发展变化和创造。未来不可能预存于现在。本质主义也承认世界的生灭变换,但它却认为本质在过程之先便可预知,这样的过程,不是生成,而是流程。即无发展也无创造。现代哲学认为未来不可能完全预存于现在,未来的不可预知性,意味着过程的创造性;重个性而非同一。即然本质是生成的过程是相互联系的,创造是不可预定的,个性和差异是实际存在的,抹杀个性和差异,只能导致权威主义,等级秩序,最终消解创造,否定生成;重具体而非抽象主义。哲学主要关心的是与人的生活相关的具体事物。马克思要求从现实出发,把具体事物放置到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情境中研究探索,而非抽象主义、本质主义就是抽象主义;重非理性而非工具理性。近代哲学的本质主义是与理性主义相联系的。本质主义不仅设定了世界和人的理性本质,而且将理性工具化。把人变为统治的工具的同时,也成为奴役人的工具。
人类历史活动的实践,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历史活动实践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任何理论都要随着人类社会活动实践的发展变化,实事本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对新的社会历史活动作出新的理论解释。老子的和“合生成”性宇宙观的思维方式不仅与马克思的生成观和生活世界观具有亲合性,而且是勾通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转型的桥梁。在西方激进批判思想家要求对现代哲学进行根本性改造和他们要求取代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一定修复调整改良,和社会主义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活动,呼唤“和合生成性”思维走向世界,和而不同,悟本达道,推动三大改革的超越、创新、发展。在改革实践中探索人类理想的社会形态和取代规律,实现自由的、自觉的,劳动联合体。
分享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