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嘉宾 :王蒙
编者按:王蒙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原部长,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武汉大学讲座教授,南京大学名誉教授,浙江大学兼职教授。
享有世界声誉的当代著名作家王蒙,著作等身,他的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俄、日等20多种文字,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新近又获得我国文坛最高的奖项——茅盾文学奖。
作为一位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学者型作家,王蒙先生的建树不仅仅是《蝴蝶》、《青狐》、《春之声》、《最宝贵的》、《青春万岁》、《相见时难》、《访苏心潮》、《这边风景》、《悠悠寸草心》等名篇佳作,还有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感悟和深刻认识,以及由此凝结而成的《八十自述》、《红楼启示录》、《庄子的享受》、《老子的帮助》等研究专著。本期讲坛选编一篇他在北大的讲稿,请读者赏析。
老子之“道”
在老子的《道德经》里,道就是终极,道就是本体与本质,道就是起源,道就是归宿,道就是概括。欢迎查看疯狂的“老子养生科技”解读老子的最新信息。
有名、无名在《道德经》里面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命名这是人类智慧的重要表现,孔子也最重视这个“名”,“必也正名乎”,他最重视这个名。而这个名到了道呢,“道通为一”,什么意思呢?用黑格尔的话,就是把杂多的世界统一起来,它都是道,都是从道当中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就是智慧,道就是规律。
《道德经》里还有一个说法,说道本无名,道是没有名的,“强字之曰道”。我有一个解释,名是名,字是字。名,譬如,泽东是名,润之,是他的字。过去都有正式的名和一个字,所以这个道呢,是字,因为它无以名之,你没有办法起一个名字,但是你在思想上,在理论上,以至于在语法上,都会追求终极、达到终极。终极是看不见的,你看到的都是有限,但是既然有了有限的,反义词构造的法则就可以让你有无限的概念,无限就是道。找到这个东西本来应该叫什么呢?就叫终极。有人问,你说了半天,到底什么是道呀?太好了,你不说这个“到底”了吗?道就是到底。你问到底什么是道,说明你已经感觉到道了。你只要是有这种无限的感觉、永恒的感觉、终极的感觉,你就是已经走进了这个“道”,触摸了这个“道”。但是强,勉强的、正式的名字想不清楚到底是什么,这个“道”到底是什么东西,“字之曰道”,我们给它勉强起一个字叫做“道”。
老子讲到道的特点是一曰大,二曰逝,三曰远,四曰反。第一,大,它是最大的,涵盖了一切的,好事、坏事,好东西、坏东西都是在这个“道”之中。二曰逝,它又是不断地变化的。三曰远,它是恒远的。四曰反,它又是辩证的,是自己不断地否定自己。大、逝、远、反,就是这个“道”。
这个“道”还像什么呢?如果用数学的观念来说,它像无限大,无穷大,就是“∞”,任何人都有对“道”的类似的这种体会。譬如说唐代陈子昂的诗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道是什么呢?道就是不见,前不见,后不见。道就是悠悠,道就是怆然而泪下。这个道在《老子》里头一共出现70次左右,但是《道德经》里出现得最多的字不是“道”,是“天”,或者是“无”,它们都出现百次以上。所以这个“道”作为存在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天。“天”很容易解释,全世界的人,对终极的触动、感悟,都离不开天。你看现在国家博物馆正举行托尔斯泰的展览,天津大剧院马上要演出《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里面会写安德烈受了重伤以后,他的感悟就是天,他看到的也是那个天。
道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无”和“有”。《周易》上说的是一阴一阳谓之道,但是《道德经》里对阴阳讲得很少。我认为,对于老子来说,是一无一有谓之道。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为什么这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呢?能够把有变成无,又能够把无变成有的只有一个概念,就是数学的无穷,无穷就是终极,终极就是无穷。
还有和“道”有关的一个字眼就是“自然”,这个“自然”跟英文的nature不是一个意思,而是它自己就是那个样子,它自己就是这样变化的,就是这样做的。这在《道德经》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再数学化一点,无的概念就是0,有的概念就是n,道的概念就是无穷大。为什么说道?一曰夷,二曰希,三曰微,一个是说看不见,一个是说听不见,一个是说摸不着,抓不着。为什么他看不见,抓不着,摸不着呢?因为它是一个概念,但是概念你不能说它是无,这概念哪儿来的?一切的无都是有的无。无就是因为有的结果,有就是因为无的结果。这也是西方讨论的本体,就是说道、无、有这都是一个本体的概念,都是一个存在的概念。这是我要说的第一个意思。
有无之境
这个“无”还是一个理想的概念,而且是一个方法论的概念。我们希望很多东西无,希望什么无呢?比如说无忧无虑,我们希望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痛苦,没有枷锁。老子的说法很高明,比如一个房子,房子有四壁、有房顶、有地板,老子那个时候大概不用地板,就是土地,但是房子的用途不在于你有这些东西,而在于这间房子它是空着的,我们才能进来。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观念,在某种意义上,“无”比“有”还重要。西方的政治学也有类似的观点,它认为一个政府让人们去做什么并不是它最主要的责任,它最主要的责任,最不可或缺的地方,就是它明确了你不可以做什么:比如你不可以偷东西,你不可以,你不可以放火,你不可以破坏公共秩序,你不可以对别人造成人身伤害,你不可以侵犯别人的财产或者是公共财产。把“无”视为一种理想,其实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共产主义的理论中很重要的一条。马克思理论的魅力在哪儿呢?在我看来,就是实现了共产主义以后,没有国家机器,没有政党,没有阶级。从这个角度讲,我认为,马克思的理论和老子的无为理论达到了一致。
真正彻底的无为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老子提出这个无为来,是由于在东周时期,天下大乱,春秋无义战,而且每一个诸侯国、邦国都在那儿急着办自己的事,都在发展自己,强大自己,希望能够掌握当时的整个局面,他们认为中国就是天下。所以老子提出无为,他有挽狂澜于既倒这样一种想法。实际上,你做的许多事情都是适得其反。所以他提出来要无为而治,你最好什么都不要做。我们解释老子这个无为而治的时候,有时候会碰到一点尴尬,就是绝对的无为这是不可能的,你要绝对的无为,你连写个五千个字的《道德经》都是没有必要的。所以一个人不可能完全无为。所以有的人就解释,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说让你不要刻意地为。但是他毕竟说的是无为,他不是说无刻意为,所以我愿意把它解释成什么呢?无为是一种理想,是一种文化,而且这个理想在中国来说源远流长,不限于老子。因为孔子在《论语》第十五章上也讲了,他说大舜是真正无为而治者,大舜怎么无为而治呢?他南面为王,往那儿一坐,天下事自然就是好好运行。这是我对无为的第一种解释,就是说这是一种理想。
我看“无为”还指什么呢?它主要指的是统治,它指的是君王,指的是臣子,它当然不是指工农、老百姓,工人不做工,农民不种地,老百姓不娶媳妇、不嫁人,那怎么行呢?所以庄子说得很清晰,说上无为而下有为。当然这种理解你也可以从反面说,它没有从勤政方面谈问题,没有从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这方面来谈。所以老子不是鲁迅,老子也不是那些最有作为的政治家。但是他们的无为,确实是针对了春秋时期的那种“乱为”,压迫人民、折腾人民、压榨人民的一些“为”。所以我第二个解释,就是它针对的是权力和权力运作者。
我对“无为”的第三个解释,这个无为和那个不刻意的为没有任何的矛盾,不刻意的为也是正确的。这个无为对我们方法论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有所不为。甭管你掌握不掌握权力,一个人有所为的前提是有所不为。譬如说我自己,面对别人对我的批评,我几乎没有接过“招儿”。为什么呢?不是由于我有什么特殊的构造,我只是要把时间用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但是我该“搭理”的时候,又绝对要“搭理”。我对什么叫好人,什么叫坏人有个定义,好人就是有所不为。造谣的事不干,为自己蝇营狗苟的事不干,搞黑斗的事绝对不干,侮辱别人的事绝对不干。但是什么叫坏人?坏人无所不为。这个问题在香港我跟查良镛先生聊过,他非常赞成我这个说法。所以老子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是非常伟大的思想,它是一个向往,绝对的无为是不可能的,但是老子善于用这个“无”。
我对“无为”还有第四个解释,就是无为的好处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学会用减法。“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你在计划你的生活、你的学习、你的人生的时候,除了考虑我要做什么以外,你还要考虑我不要做什么。学会用减法的人太主动了,太快乐了!学会乘以零,甭管闹得多厉害,你都可以给它乘以零。所以这无为里面也还包括学会用减法。庄子跟老子则不完全一样,庄子更多的考虑是自救,是精神上的自我救赎。
《道德经》里还有一条就是“无争”,充分运用了这个“无”字,无争、无私,这一点一般人是难以做到的。当然以现在的眼光看,争也是必要的,这又是中国学说的一个特色。不只是老子无争,孔子也主张无争,主张争也是君子之争,客客气气,千万不要撕破了脸来争。所以有人说中国文化是早熟的文化,我们在东周时期已经预见到了竞争的恶性化、竞争的白热化、竞争的沸腾会造成什么后果。所以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钱钟书先生对老子这个说法有点质疑,觉得老子有点矫情,说为什么知道美就不好,知道美就显出丑来了?丑也不是美的人给他造成的,比如说你知道西施美,你就认为东施丑了,但东施的丑并不是西施造成的。
老子对无争说得非常清楚:“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我不跟你争,你还跟我争什么呢?有时候要跟太极拳似的,有些事我不和你争,有些事我要争,不要什么都争,大事、小事,事无巨细。
无私也是这样。老子说,“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所以有人说老子是阴谋家,说你看他实际很自私嘛,他的无私是为了能成其私。但是事实上,确实是你越不计较你的私利,你的私利就越多,你的人气就越旺,你的群众关系就越好。你又谦虚、又谨慎、又质朴、又真诚,好东西都在你那儿,评模范也是你,涨工资也是你,给教授头衔也是你,中国人是最讲印象的。你要从这个道理上理解老子这句话。你们看看老子对“道”的解释,看看老子对战争与和平的解释,看看老子对他的“无”和“有”的解释,就能够判断老子并不是耍阴谋。老子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鲁迅最喜欢说的,实际上是俄罗斯的谚语:“鹰有时比鸡飞得低,但鸡永远不能比鹰飞得高。”老子的意思是说,你对一些东西抱有退让的态度、豁达的态度、放松的态度、“无”的态度,你反倒该有的都有。人要无为才能无不为。这个无和有非常的麻烦,人生的主要悖论,数学的主要悖论就是无和有造成的。说今天讲课无,讲完了作用是无,你实际什么也学不到。若是这个无,就不好办了。但是你这个无的本身,能不能无呢?你说,既然是无嘛,无也应该无,那你就是较劲了。所以你那个无本身首先就应该无,就是什么都否定,你把否定给否定了,那就可以不否定了嘛,也就是可以肯定了嘛。无也可以无,那不就是有嘛。那么“有”,什么都可以有。那无可不可以有?无既然可以有,说明你那个有也是靠不住的嘛,也可以变成无的。所以一切的悖论的最根本的起源就是这个。有一个很有名的悖论,是罗素发明的,叫理发师悖论,说这个理发师他不给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因为你已经自己给自己理发了,我就不给你理发了。那么现在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个理发师给自己理发吗?他要给自己理发,他就是给自己理发的人理了发,就是你有的结果把无也有了。他要是不给自己理发,那理发师就是一个明明不给一个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理发师就应该给自己理发,他自己把自己否定了,就这么一回事。所以这人生很好玩儿,你研究数学、哲学、神学,它都是相通的。
知白守黑
再讲老子的一些战略、策略的思想。老子有句很有名的话:“知白守黑。”知白守黑,这是黑格尔最喜欢的话,我估计黑格尔不懂中文,他翻译出来的意思就是“把自己沉浸在黑暗里,注视着光明”。这一听还有点像顾城的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知白守黑”究竟是什么意思?你什么都明白,你明镜似的,但是你宁可难得糊涂,你做糊涂客。“知雄守雌”,我知道“雄”更强大,但是我保持我的柔弱。“知荣守辱”,我知道什么叫风光,但是我愿意保持我这种低姿态。我觉得这作为人生处世的道理,很有意义,当然也不是绝对的。比如老子还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你本来要把他囚禁起来,你先把他放开。“将欲弱之,必固强之”,你本来要削弱他,但是你要先使他强大。“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你想要废除他,你先让它兴旺起来,你要从他那儿拿到什么东西过来,你先给他一点东西。这个策略有些时候是很有效的,但不是绝对的。据说有一个军阀,他就使用过这种办法。他想废了谁就封谁为司务长,当司务长三年,三年里都不查账,三年以后一查就够抓捕了,不用审就可以直接枪毙。南宋朱熹就特别不赞成这一点,所以朱熹先生说老子的心最毒。但是问题是,老子他是替老百姓说话的。为什么?老子说,老百姓为什么吃不饱?因为你当权的人吃得太好!老百姓为什么穷?因为你当权的人钱太多!尤其是老子的那句话,“天之道,损有余以奉不足”,就是要把太强势的东西往下压一压,压下去献给弱势群体。人之道,则不然。他说“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什么叫“损不足以奉有余”呢?就是北京话“越穷越吃亏,越冷越撒尿”。你本来就穷,还让你交苛捐杂税,要罚你的款,又要剥削你。所以历史上中国农民的起义,打出来的旗号都是“替天行道”。为什么叫“替天行道”?就是杀富济贫,就是“迎闯王,不纳粮”。那么什么叫“损有余”?我“喀嚓”你们这些“有余”的,你的钱太多了,你多的要去交税,开你的仓,我放粮。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光从技巧上看,那么好人也可以用技巧,坏人也可以用技巧。庄子也讲“盗亦有道”,庄子甚至讲,那些道德的东西,好人也可以用,坏人也可以用。
但是老子还有些理论,比如他反对战争,他主张那些越是强势的越要对自己有所约束。所以他提出一个很怪的观点,全世界很少有的,就是“柔能克刚”,柔弱才能胜刚强。什么东西柔弱?他认为有生命的东西柔,柔是“生”的特征,坚强是“死”的特征。他拿植物作例子,一根树枝很柔弱,软软的,一弯就能弯好几圈,当然它是一棵活的树;一个干树枝,一弯折了,那当然是死的树。所以老子又说,“物壮则老”。你太壮了,你太棒了,你就老了,当然你不壮也照样得老。但是老子说,物壮则老,是为不道。查《辞源》,“坚强”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刚强,一个是固执。我查英语词典,英语中“坚强”这个词,它也是两个意思,一个是当刚强讲,一个是含有固执的意思。所以老子他提倡这一套,这一套你不能说没用,有些时候它有用。他说什么叫“勇”?“勇于不敢。”这也绝了,不是勇于去做什么,而是勇于不做什么,一看我惹不起你,我回头走了。惹不起,躲得起。我们这一类的思想很多。你看我虽然是躲得起,但是最后我还要战胜你,这是中国式的思想。“文革”当中大家都背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语录里有句很有名的话:“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这就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他们决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这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定律。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他们也是决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我当时不明白为什么这么说,我就想,应该改成斗争,胜利,再斗争,再胜利,最后到决胜。但是毛主席说的是事实,有这种思想,有这种事实。因为中国人民革命就是不停地失败,但是到了关键时刻,它胜利了。楚汉战争也是楚国一直是大胜的,所以最后,项羽他也不承认失败,他认为是“天亡我也”。所以柔弱胜刚强,你不能说完全不可理解,就是这种情况,他处在弱势,所以一直退让。在中国革命战争的问题里面讲,他的战略是什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所以老子的这种观点,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辩证的,这套辩证的东西,有些时候是管用的,但不是绝对的。也有人分析,说中国历代真正做到了无为而治的,同时也是真正做到了孔子所说的“为政以德”,施仁政的,就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的“文景之治”,所以孔子的“为政以德”和老子的“无为而治”,它们是一致的。
(根据主讲嘉宾在北京大学的讲座记录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