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家思想的哲学价值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
类型:行业动态 发布日期:2016-12-25 浏览量:
收藏本文章
-
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家思想的哲学价值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
在经济全球化延及文化政治全球化进程中,正在崛起的中国的哲学研究面临着世界范围的冲击和挑战,这本来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近来我国哲学界的专家学者,把本属于哲学学科内部的危机意识的有关问题,扩散到包括西方哲学和马克思哲学等多个学科在内的整个哲学界。甚至在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讨论中提出:什么是哲学,中国究竟有没有哲学。或中国哲学是否能称为哲学等基本问题,这也是涉足于哲学研究的广大学者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
一
什么是哲学,“哲学”一词源于希腊文词源的爱慕智慧。于1896年,甲午之战失败以后的戊戌变法之际,康有为把日本借用古汉语译称“哲学”介绍到中国。“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认识论的学说,是人们对于整个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方式根本观点的认识体系,是高度抽象的意识形态。有的学者认为就广义而言,“哲学”就是“思想”。世界上所有文明都有“思想”。就哲学所研究的对象和问题而论,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以及其他文明的哲学都是“哲学”。胡适把哲学定义为对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寻求根本的解决。为我们从根本上理解东西方精神文化的差异提供了学习讨论的途径。就狭义而言,有的学者认为,哲学是一种与古希腊的发明相联的东西,是欧洲和西方独有的。中国历史上不曾也不可能出现西方形态的思想。因此,中国“哲学”不是“哲学”。这就关涉到对“哲学”这一概念的理解问题。即使是西方的哲学家们,也从来没有就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达成过普遍的一致的共识。理智的态度应当是把“哲学”看成一个普遍概念,西方哲学只是“哲学”这个普遍概念的特殊形态,而不是“哲学”的标准。中国哲学虽然与西方哲学思想形态有所不同,并不妨碍其为“哲学”,恰恰体现了哲学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二
中国究竟有没有“哲学”和中国哲学是否能称为“哲学”,以及中国为什么到1914年才设立哲学学科,要从我国学术界的自我反思中理清问题的症结,也许才能找到相应的救治之法。
中国道学创始人老子是与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生活在公元前约五世纪同时的无神伦和朴素辩证法的两位奠基人,也是人类智慧的两颗巨星和世界哲学的拓荒者,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定只有西方古希腊人的思想,才能充当“哲学”的基础思想。至于有的学者认为只是西方思想采取了“哲学”的形式,因而被称为“哲学”。还有的学者认为,“哲学”就是西主的“哲学”,中国哲学的确不是“哲学”。而不是把西方哲学视为“哲学”的一种形态,把西方哲学视为“哲学”的标准,只有比照西方的葫芦才能画出中国的瓢,只有以西方哲学的“规、矩”,才能规范中国的“方、圆”。西方哲学故然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东西,还是按照的认识论的方法论。为我们制订的文化建设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国“和徐特立的解释话说,人吃牛肉和狗肉,都是为了增加自身的营业,不论吃牛肉或是狗肉,都要长出自己的肉来。起码可以借鉴,道为儒用道魂儒形的经验。学习西方“哲学”发展有益的经验,促进中国哲学发展,挺立中国哲学的自主性。即使是接受西方哲学对物质世界的分类框架,也只能借鉴和超越西方对宇宙,天体,地球上万物和人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接受西方对人类世界分类框架,也只能借鉴超越西方人所确立的国际关系原则,接受西方人对精神世界的分类框架也只能借鉴超越西方向学科分类方法如果食西不化的接受西方哲学对物质世界,人类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分类方法,将自己原有的一切重新安置到外来框架之中,那就势必形成如人吃了牛肉,就长出一身牛肉来的别扭滋味。文史哲不分虽然是中国哲学的特点,但也并非是中国哲学所独有。在古希腊哲学中就是哲学与自然科学不分的,甚至许多思想包含有宗教成分。人类思想初创之时,所有的成分原本熔为一炉。学科划分乃是后来 事情。至于说中国哲学作为一个的学科门类为什么到1914年北京大学才设立“中国哲学门”1919年改为哲学系,这更值得中国学术界的反思,理清问题的症结,也许更有利于找到相应的救治之法。
先秦诸子百家几乎都是环绕政治伦理问题各有所执,提出他们的定邦安国主张,多半缺乏思辩精神,热衷于政治角斗伤上的拼搏,虽有雄辩机巧之才,但无窥学宇宙之智,都不是真正的哲学家。唯独道学创始人李耳,虽然出身于奴隶主贵族,但能清醒地认识到奴隶制 必然设落,深入剖析人生,积极介入人生,身隐而心驰,致静睿智,把握了宇宙人生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自然的本质,宇宙的构造,生命的奥秘,人类和秉性,社会的生成,以超越的思辩才能和辩证智慧,以不同于西方的本体观创立了“和合生成”的宇宙论,世界观和“执古之道以御之有”的认识论方法论。然而中国道学思想,不仅被中国误解堙没了两千多年,也被欧洲大多数翻译者和作家忽略和误解了。而孔子在十八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用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的话说,“欧洲的思想何以没有显示出与道家综合体系真正相似的体系,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也出身于奴隶制没落的土族,却不甘心奴隶制同落,意欲复兴周制达到了狂热的程度,他在《论语》中所说的道就是他学习周礼所司出的道理,有鲜明的奴隶主贵族立场。他把当时社会上的人分为君子和小人两类,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孔子的仁爱学说是奴隶主贵族意识形态,他的精典之作《论语》本属于生活经济之类,虽有些哲理,但非主流,充其量是一个政治家和教育家,篡改典藉,任意发挥使孔子进入哲学的殿堂,是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后以儒道互补,引道入儒转而向更高屋次复归。魏昔玄学使儒学哲理化思辩化,使儒学具有哲学的内容与形式,从而跌上一个台阶,这也不是孔子的英明,而孔子的仁爱学说,普及到民间以后,吸收了有价值的因素,变成了做人的行为准则和处世原则。深入到中华民族的灵魂中,成为一种美德。是中华民族的本质的揭示与概括,经过历史发展的丰富与提升,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反观之“儒家思想太人文主义,虽然人文主义者是科学的,它一直对人类社会之外的世界没有兴趣。”但是“儒家思想一直是成功者,或希望成功的人的哲学。”占据中国人文传统的主干地位,支配着中国人文精神的发展轨迹,阻碍了中国早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断了中国社会的正常发展。一致于把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被西方列强凌辱的境地。导致西强东弱两个世界的隔阂和北富南穷的差距,原因固然很多,但是起码是造成中国哲学发展,直到19世纪才终结了经学时代由经学模式向哲学模式转换的直接原因。
三
中国哲学由经学模式向哲学模式转换是通过引进西方的哲学观念及其所代表的一整套学术范式来完成。此种转换是西方的学术范式处于主支的支配地位,中国传统思想内容则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被处理的材料。而西方传统哲学理论的核心,是知性化实体本体论的理论传统。所谓知性化实体本体论,是一种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思维,超感性实体存在论观念。认为感性观察到的现象并非存在本身,隐藏在它后面作为基础的超感性实体才是真正的存在,构成了“存在者”之所以“存在”的最终根据。自晚近希腊和基督都对伯拉图哲学解释以来,这一超感性领域就被当作真实现实的世界了。超感性世界就是形而上学的世界了。
马克思哲学在存在问题上的重大贡献,就在于他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哲学实体本体论的变革,改变了理解“存在”问题上的解释原则和思维方式,开辟了“存在论”的现代哲学范式。马克思认为西方传统哲学实体本体论的根本错误在于颠倒了逻辑与存在,理论与实践,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关系,把本来属于第二性的派生性的存在,“头脚倒置”为第一性的和基础性存在。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其基本的解释原则,把颠倒的关系倒置过来,确立感性实践活动优先与逻辑与知性,并构成逻辑与知性基础的本体论地位。
马克思的哲学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或作为一种学科创制制的哲学。马克思的哲学观认为哲学是人类解放的精神武器。他从一开始就非常清楚自己的使命,“是要揭露旧世界,并为建立一个新世界而积极工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414页),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段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段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恰恰表明在他那里哲学与历史的同一性,哲学与政治的同一性。纵览天下直销信息,聚焦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家思想的哲学价值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在马克思的眼里,哲学和宗教道德政治和法一样,不是永恒不变的东西,而是属于各个时代的社会意识。或者说都是在意识形态中演进的。人类在改变自己的现实生活的同时,也一定会改变自己的思想方式。作为最高屋次智慧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的哲学,不是固定态的静观知识,而是一个不断跃迁提升智慧水平的动态过程。在历史演进和智慧跃迁提升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致极性和超越性的矛盾,通过不断地寻根究底,追根朔源,对创造性实践,作出新的理论解释,体现哲学追寻终极价值的根本性,和与时俱进的时代性,构筑自己相对独特的哲理性和表达方式。
当今中国,正处在重要历史的新时期,许多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需要我们去重新认识和解决,也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我们去深入地研究和回答。诸如在经济全球化中所出现的生态危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反差的道德危机;不同文明挑战的价值危机;社会现代化转型出现的贫富差距日益严重的信仰危机等。所有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讲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产生的,是现实生活提出并为人们所普遍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当代中国所面临的这些重大理论和现问题,对马克思理论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孕育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契机。时代要求中国哲学对这些新问题,新变化和新挑战,努力创造出新的科学理论,用新的科学理论说明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回应新的时代要求是解决中国哲学合法性的关键所在,而不仅仅是对“哲学”概念的理解问题和学科建制问题。
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境界可以用道学教导人们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概括中华民族顶天立地造福人类的志气,即不是文学的虚构,也不是历史的记载,更不是宗教的教条,而是哲学观念的思想探索,而且探索的领域属于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家“和合生成性”思维方式及其“玄同论”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是对全人类关注的诸多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观念,创新理论突显中国哲学独特精神价值,使中国哲学在迎接挑战走向世界,是实现现代哲学中国化的对接点。以“和合生生论”指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化解生态危机;以“返朴归真论”复归升华人的理想人性,指导人际和谐相处,化解道德危机;以悟本达道论,化解人类精神危机建设精神家园;以“融合超越创新论”迎接不同文明的撞击,回应西方文化挑战,建设世界文明多样化,推动不同文明国家现代化转型;以“真善美求一论”推动不同社会制度的改革发展,化解社会信仰危机。“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老子》通行本第56章),挫损片面局限的锋芒,消解对立矛盾的冲突,和谐合理的光耀,在参与活动的实践中实现妙玄的同一,是实现哲学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使哲学成为改造的精神武器的桥梁,也是中国哲学合法性内在生命力的价值源泉。
分享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