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老子养生>贵柔不争篇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类型:电子期刊 发布日期:2017-3-7 浏览量:
收藏本文章
-
<疯狂的老子养生>贵柔不争篇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老子明确指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道德经》第78章)。亦即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冲激坚强的东西却无往不胜,因为它的力量是无形的。弱者能胜于强者,柔者能胜于刚者。这个道理天下无人不知,却没有人能实行。因此圣者说:“要能承受国家遭受的耻辱,才配做国家的君主;要能承担国家的祸难,才配做天下人的君王。”正面的话倒好像反话一样。
在老子看来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够驰骋于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间。而天下最柔弱的东西没有胜过水的,但水却能够无坚不摧,无所不经,令人叹服。柔之胜强,弱之胜刚是辩证的统一体,老子运用直觉式的辩证思维方式,善于用最常见的生活常识说明深刻的道理,他有时也会拿自己当学生时所受老师教诲的例子来教导别人。有一天他把弟子叫到身边,然后张开嘴用手一指里面,问弟子们看到了什么,在场的人没有一个答上来的。于是老子就对弟子们说:“满口的牙齿都不在了,只有舌头还是完好存在的。”这是老子当年向老师常枞求教时,常枞传授给老子的,老子借此是让弟子们明白虽然牙齿很硬而舌头非常柔软,但是满嘴的牙齿很快掉光了,只有舌头还存在,这就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这生动的事例体现了老子高超的辩证思想。美国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他们让身强体壮的彪形大汉,在拥堵的马路上横穿而过,这时候愿意给他让路的车不到50辆,车祸率很高。他们又让一些老弱病残的人,在同样的地方横穿马路,却是竞相让路,人们还觉得自己是做了善事,车祸率为零。强与弱,在这个时候反而产生了相反的效果。
懂得“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道理,还需要善于分析。抗日战争初期,发表了《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速胜论”、“速亡论”等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在这部著作中,分析中日两国力量对比的方法就体现出了柔弱胜过刚强的辩证观。他指出,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很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上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应当看到,老子所说的柔弱胜过刚强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够立竿见影,有时还真是需要日积月累,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就是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很贪玩,不爱学习。他的父亲为了让他成才,就把他送到学堂去读书,可是,那些经史、诸子百家的书学起来很困难,他更加不愿意学了,有时候还偷偷跑出去玩。一天,李白没有上学,跑到一条小河边。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蹲在小河边的一块磨石上,一下一下地磨一根铁杵。李白好奇地问道:“老婆婆,您在干什么?”“我在磨针。”老婆婆一边磨一边回答。“磨针!用这么粗的铁杵磨成细细的绣花针,那什么时候能磨成啊!”李白脱口而出。老婆婆抬起头,亲切地对李白说:“孩子,铁棒虽粗,可挡不住我天天磨,滴水能穿石,难道铁棒就不能磨成针吗?”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很受感动,便转身跑回学堂。从此以后,他刻苦读书,终于成了一名著名的大诗人。看似坚硬的铁杵,竟然被不如它坚硬的磨刀石磨成了绣花针,对人的启示是深刻的。
老子《道德经》中的话很多是对侯王说的,他引用古圣者的话说“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意思是说凡是能忍受得了国家的耻辱的,那才是真正的一国之君。凡是能承担国家的灾祸的,那才是真正的天下人的君王。这话听起来还真是有点匪夷所思,可是细细一想,孟子都曾经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意思是说:上天将要让一个人挑起重担时,必须让他的身体和意志受到磨炼,让他的筋骨受到劳累,让他的肠胃挨些饥饿,让他的身体感到空虚困乏,让他做事不能轻易达到目的,这是为了激励他的上进心,磨炼他的忍耐力,增强他的各种本领。纵览天下直销信息,聚焦<疯狂的老子养生>贵柔不争篇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如果一个侯王或者是君主连这点困苦都忍受不了,又怎么能磨炼自己的性情,成为受人尊重的君主呢?
春秋末年,吴越争霸,勾践为越国的君主,吴王阖闾曾经被越军打败,并且在战争中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立志为父报仇。后来勾践进攻吴国,在夫椒山被吴军打了个大败,为了保存实力,就采用范蠡的计策,委曲求全,向吴国求和。不久之后,越王勾践就率领着妻子大臣到吴国当人质。到了吴国,夫差有意羞辱他,不仅把勾践囚禁在一座小石头屋子里,还让他住在阖阊坟前守坟喂马,有时出门故意让他牵着马在国人面前行走。勾践忍辱负重,自称为臣。他对吴王夫差百依百顺,自己亲自养马,让夫人帮着洒扫庭院、马厩,整整三年,一点怨言也没有,胜过了夫差手下的仆役。在夫差生病的时候,他还亲自去慰问,如此博得夫差的欢心与信任。三年过去了,鉴于勾践的尽心服侍,夫差认为勾践已经是真心臣服了,于是决定放越王勾践与范蠡回国。勾践回国后,为了不忘记报仇雪恨,在房间里悬挂了一个苦胆,每顿饭前都要尝一尝。当然,后人还传说他睡觉的时候不铺席褥,而是铺上柴草,就睡在上面,这就是“卧薪尝胆"的典故。他与夫人过着清贫的生活,吃饭很简单,少荤多素,粗茶淡饭,穿衣服也很简朴,自己与老百姓一道下田耕种,夫人也亲自养蚕织布。
如此几年过去,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而吴国则日渐虚弱,面临即将到来的危险,夫差不以为意,最后越王勾践率部一举攻破吴国,吴王夫差眼见大势已去,求和不成便自刎而死。越军横行江淮一带,诸候尽来朝贺,勾践的霸业最终完成,于是迁都琅玡,称霸中原,成为春秋最后一位霸主。
今天的领导干部上任之初,常常会踢头三脚,烧三把火,殊不知,这正是“刚则易折”的苗头,因此,要知晓柔弱为上的道理,无论顺境逆境,皆取柔弱谦下,自强不息,有所成就。
分享本文章